诗歌教学点滴体会
近来在教经典古诗,我认为小诗歌,大天地!怎么教好诗呢?首先是要读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反复读,读熟了,其义不用多讲解,读着读着,形象便由模糊逐渐清晰起来,最后便自读自悟了,确实有难懂的,点一点很快就疏通了。读也很有技巧,我认为应先自己试读,自己读自己的,这是在自我建构,开始触摸诗歌。不要齐读,否则跟着别人,张开大嘴人云亦云,根本没有触及大脑,没有踏上思维的依稀的轨道,这是无效的。然后是指名读,目的一是检查哪些字还读不清楚,二是借学生之口读给别的孩子听,学生的学从听开始,比从他们自己读开始,更容易,更轻松。多叫几个孩子读,就让别的孩子多听了几遍,造成“未成曲调先有情”之势,激发别的孩子的读书欲。接着男女生分别读,借此PK,让他们读得更认真,最后再齐读,目的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张开嘴读。听了那么多遍,再自己又读了那么多遍,孩子对诗意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了,但是,还不够,第二步,即理诗意。即要让诗歌的形象在孩子脑中从模糊到清晰起来,怎么做呢?要带着问题地去引导,分析,老师的串词尽量能让孩子用诗句来回答,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中,既理解了诗意,又再次诵读了诗句,增进了对诗意的理解。如我在教《如梦令》(李清照)中,问:“这首诗是李清照当天写的吗?”“你怎么知道不是?””因为‘常记溪亭日暮,从‘常记’中可知”。诸如此类。这样,在引导中巧妙地既让学生理解了诗意,又让学生再读了诗句,一举两得。仅仅理解了诗意是不够的,第三步,即要悟诗情,即借诗歌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实现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怎么悟呢?那就除了熟读,还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背景、相关知识、经验积累等,功夫在诗外。如理解林升的《题临安邸》,若不了解当时南宋政权苟且图安的时代背景,不了解林升的家庭背景,怎么可能理解林升的心中的怨愤呢?最后,还要悟写法。诗歌也有写法的,如先写景,后抒情,大多数的送别诗、边塞诗都属这类;如先想象,后现实的,如辛弃疾的《破阵子》,杜牧的《江南》;再如诗中先写情景,再题炼提高,寓含哲理的,如《登鹳雀楼》《题西林壁》等。此至,对这首诗才有了个较全面的理解。但是,还不够,要加深理解,鉴赏,还要比较阅读,如将李清照的《点绛唇》《如梦令》与《声声慢》对比,从而抽象出李清照前后诗歌的不同风格,再如同样是对项羽的乌江之刎,不同诗人是怎么看的,王安石《乌江亭》,杜牧《题乌江亭》分别持什么观点;白朴的《天净沙》的春、夏、秋、冬组曲,写法上有何不同:同样是写秋天,白朴的《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何不同;同是盛唐山水诗人,王维与孟浩然的诗有何区别……这样比较着鉴赏,孩子对诗歌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
小诗歌,大天地,只要不断摸索,思考,教诗歌,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