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学素养的人不一定生活的文艺,而文艺的人也不一定具有文学的素养。这是一个不相矛盾的代名词。但生活中总有一些人,用文学与文艺的表象左右自己人生。
表象是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世间所有的表象都会在一个人身上长久存在,就像一个伤疤,会结疤,但永远不会消退。
我身边有一个朋友,穿着比较文雅,气质恬静。即使是在大冬天也着长裙,或白衣飘飘或暗边镶边。每次陪她去买衣服也永远都是布料或者粗麻布。千年不变的帆布鞋。我们大家都唤她“文艺少女”。久而久之,她为了衬托她的气质。她叫她父亲给她买了一台单反。开始出去的时候还携带过几次,现在放在柜子里就再没有拿出来过。她不喜欢书籍,不喜欢在咖啡店坐上一上午,不喜欢追有影响力的电影,也只是偶尔听一些大众化的音乐。你一定会说这只是穿着文艺罢了。
有人说文艺女青年的的一生一半是忧伤,一半是明媚。一半是恋恋不忘,一半是似有似无。那么真正的文艺应该算是什么了?是穿白色长裙,穿帆布鞋的基础上还应该经常去咖啡店,追影响力的电影,听文艺的音乐吗?我想这也不叫文艺吧,即使就算你看了那么几本书,难道就可以称得上是个厉害的学者吗?但这个世界上总有人把生活的表象过的文艺极了,把文学的素养放在了岁月的角落。
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生意不错的书店,我经常会去买自己喜欢的杂志或者去翻阅自己喜欢的书籍。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外国的一些名著,但让我很好奇的事,这些被教科书都选录的文学作品为什么会放在书店最不起眼的角落。后来有一次老板告诉我说这些书呀,都不是畅销书,没什么人看,也没有几个人会买。我愕然,为什么像《理想国》、《百年孤独》、《社会契约论》这样的书就会很少有人看了。我还记得在书店有个老人问我:“孩子呀,你也喜欢看这类的书籍呀。”语气有些惊讶。我笑了笑,心想这是怎样一类书籍了?
我突然想起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胡适先生,被称为“文化偶像”和“八大美男”的胡先生。他在美国留学的那段时光认识了她的妻子。他看见他妻子的时候,衣着随意,洒脱不羁,没有什么精心刻意的打扮,却总带一张高洁高傲的脸。她不但很少添新衣,帽子烂了也懒得理会。嫌头发太长难得打理就把剪短。就是这样随性的女子也就这样进入了仪表堂堂绅士男的眼球。她的身上没有现代人口中一点文艺的气质。但也就是这样一个奇女子,她拥有高人品,学识富有,极能思想,高洁几近猖狂,读书之多,见地之高,她身上的文学素养岂是平常的女子所能比拟。
我不知道大家怎样去理解文艺和文学。我不知道大家还是不是会觉得文艺只是衣着上的文艺。我更不知道大家甚至有没有关注过文学。或许只是少部分的文学爱好者关注过,亦或者求于某种工作而迫于关注过。我只知道我眼中的文艺是有文学素养的文艺,我眼中的文艺是那种把文学融入心灵世界,把艺术带进生活的文艺。如果只能去做表象的文艺,那就让我仅有文学素养吧。因为我始终相信心灵的丰盈大于外表的华丽,即文学大于文艺。
我觉得表象是可以消除的,当你内心变得足够强大。就是当你有了立足这片大地的资本,所有的伤痛都可以既往不咎,而你也可以笑傲江湖。但是我想你也一定会说“表象也很正常呀”。只是,我们并不知道,当你被按在“表象”的砧板上,你是不是还能像当年一样,说一句:何以让表象左右我的人生。
是,表象真的,很不正常,而我们不得不面对,那么当你走过那么多年,回首再看的时候,希望能努力少一些表象,也许,我们能看到许多不一样的内容,走出不一样的文、艺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