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选择余地给我们完成了哪些困难?我们没什么非要给自己保留那么多的选择,即使这些选择要付出非常高的代价?我们为什么不能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地做事?
我们有种非理性的冲动,要让所有的门都开着。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应该去关上。
我们为了一些不一定重要的事情疲于奔命,却忘记了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下功夫。
无论是否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我们都会带着非理性的冲动,竭力保持所有的选择余地。
在门与门之间奔忙是人类的一种奇怪行为。更加奇怪的是,我们的一种冲动驱使我们去追逐毫无价值的选择--那些几乎消逝的或者对我们不再有价值的机会。
手忙脚乱地去保持所有选择是傻瓜的游戏。它不仅耗尽我们的热情,也掏空我们的钱包。我们需要把有些“门”自觉地关闭掉。
关掉某些小门当然很容易--从度假计划中划掉某些景点、城市,从孩子的课外活动安排里去掉空手道一项--这些都不难。但大一些的门(或者看起来比较大)关起来就很困难。通向新职业、新职位的大门关起来就很难,通向我们梦想的大门关起来也很难。我们和某些人的关系之门也是如此--即使它看起来已毫无价值。
无论是大门还是小门,该关的就要关掉。因为有些门,既费时费力还挤占了我们的参与机会,使我们无法顾及那些有价值的选择,还会使我们疲惫不堪。
在两种相似的选择中作出决断应该比较简单,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原可以更轻松地作出决定,但是我们不这样做,因为我们就是不愿意把这些门关上。
在吸引力大致相同的两种选择中作取舍是最难的。在这种情形下,问题不仅在于保留选择时间的长短,还在于到头来我们要为自己的犹豫不决付出代价。尽管无论他们作哪种选择,那些相对来说的细小差别总会存在。
尽管我们对于决策过程中的困难事先有所了解,也不可避免会陷可预测的非理性。
08丨30 文末
今日摘录感受:了解到为什么我们希望所有门都开着?也知道该关的门应该关闭,有些门关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和大小未必有关。
虽然未必可以帮我此刻下决心关掉某扇门,但可以帮我澄清那是以前该关闭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