棹女饰银钩,新妆下翠楼。
霜丝青桂楫,兰拽紫霞舟。
唐.徐坚
对于很多人来说,老银饰是童年记忆里熟悉而悠远的一角。在儿时带过的小镯子,脖子里挂过的小锁片,奶奶的手腕上把玩过的绞丝银镯子,在外婆压箱底的木盒子里翻出的古朴银耳环,甚至刚刚从妈妈的手中继承了一把祖母的祖母传下来的银梳子......老银,在以前的很多年里,都是最亲切最生活化的物件,时而华丽,时而简朴,装饰着一代代人的生活。
在古代,金银器物称“黄白物”主要分为器物和饰品两类。扬之水在《奢华之色》三部曲里详细讨论了宋元明三朝的金银器物,其中一册便以饰品作为主题。她说古人打制、插戴和收藏的金银首饰不仅是财富与艺术的合一,也因为它所具有的展示性而成为生活时尚不可忽略的一个风向标。当今工艺品的流行题材差不多都出现于金银首饰,虽方寸之地,却几乎是时代样品样之聚增。先秦时代,首饰以珠、绿松石为主,金银饰品并不多见。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各类金饰逐渐增多,后经过唐、宋、元、明历朝历代的发展,到清时,女子头上的钗、簪、步摇、耳上的耳环,脖颈上的项链,指间的戒,腕上的钏,衣前的压襟......种类愈发丰富。
富裕人家的女子,甚至可拥有几十到上百的金银饰物,已配佳节良辰应景之用。不过在经历了近代的民族灾难后,晚清民国之前的金银饰物大多以出土文物为主,流传于世的少之又少,在这些老饰品上,节日风俗中充满意趣的细节与片段被民间的巧手工匠们提炼出来,成为纹样图案,自宋代以来,蕴含喜庆吉祥之意的纹样除了有传统的龙凤外,还包括蝙蝠、鱼儿、鸳鸯、莲花、牡丹、石榴、蝴蝶、蜜蜂等等。
平日里素喜老银器,其细腻、温润、比之金器少了一份奢华与张扬,比之玉石,又少了冷冽与清高。
“步摇”是一种簪子的名字,在没有收藏老银器之前,根本不懂什么是“步摇”,有一次在苏州的文庙看到了这种银鎏金的小簪子,感到很稀奇,拿在手上颤颤的,还会发出响声,这支步摇当中是一朵小梅花,两边有两个小铃铛花骨朵,想象着很久以前的那个婀娜多姿的美女,头上带着簪子随着身形一步一摇,眼前仿佛一副美丽的仕女图。
唐诗里有句“云鬓金步摇”,可见步摇这种形制由来已久。据考证,可以追溯到汉代,早期的步摇应该流苏多一些,到了清末民国,大量出现了弹簧的步摇。弹簧随着步子微微颤动,美感实足。虽然这只步摇,不是什么顶极的收藏品,但是我一直非常喜欢,经常翻出来把玩。
"压襟”一一旧诗曰:“只闻香袭人,不知香何因。抬头看少妇,胸前动压襟。”所谓压襟,可以直白的理解成为“压住衣襟之物”,是旧时女子挂在胸前的配饰。此物又名“事件儿”,自唐代出现,一直流行到元明。扬之水在《古诗文名物新证》中对此有详细考证。上端以一条银链系在胸口的扣子上,中间以银,象牙,翡翠,玛瑙等做成的“事件压口”雕琢成蝉、蝙蝠、鱼儿,云雀等形状,象征着美好的寓意。下面银链缀着刀、枪、剑、戟、镊子,剔牙钩、耳挖勺儿等小件银器,少的三样,多的九样,缀五样的比较多见,称压襟五事,也有的只缀了铃铛或者流苏。
收藏的这款压襟配上民国老翡翠小福瓜和老玛瑙,一大一小的蝴蝶象要翩翩起飞,下面坠着的铃铛,轻移莲步,叮当做响。
另一款是一个可以开启的针线盒,轻轻拔出,里面可以放针线,可想而知,那时的女子做女红都要配个这么精致的压襟,下面银链缀着刀、枪、剑、戟、镊子,剔牙钩、耳挖勺儿等小件银器,可见这款压襟非常的实用。
唐朝周昉所绘的《簪花仕女图》上,贵族女子们将大朵的牡丹,莲花簪戴在头上,她们争奇斗艳,自然不能满足天然的花朵,故以金银珠翠等仿制花朵的首饰开始流行。莲花历来被诗人称颂,称其"出淤泥而不染″,这枚小银片上錾刻着一朵莲花和莲藕,荷花叶错落有致,只因年久,下方的小银坠子已经不知去向,我且以民国老翡翠坠之加以改良。
在平淡的日子中,工作之余,除了读诵经典之外,我喜欢沉浸在这些老物之中,欣赏着它们因时光而沉淀的美。无论它们是从文物市场中淘宝而来,还是从朋友手中辗转流转而来,当我配带把玩,品味着这种器以载道的宁静与丰足,带着岁月静好的怡然与安稳,让我在喧嚣的尘世中沉下心来。在这些小小的器物之上漫延滋生的,不仅有对传统手工艺的缅怀,更有对从容旧时光的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