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儿,你去跟点餐台的叔叔要打包袋,小孩要才给,大人要不给······”
这是一则真实的故事,同时也更像是一个心理学背景的观察者给予的现象反馈。
前几日因为等同事周末加班,在炎热的夏天最好的去处之一就是KFC,于是我从晚上7点半一直坐到9点半。恰逢周末肯德基的生意络绎不绝,配餐的员工一刻没有停歇。更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即使过了饭点,也会被央求着买个KFC甜筒吃。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年轻的父母基本上都会满足孩子这种小小的愿望,但是他们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想要去锻炼孩子社交能力的机会,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单方面对话:
“宝贝儿,时间不早了,咱们把没吃完的汉堡打包吧。你去跟点餐台的叔叔要打包袋。”
孩子迟迟没有动静······一脸为难。
“走,妈妈陪你去好吗?”
看似只有5岁左右的一个男孩拽着妈妈的衣角,跟随着来到点餐台的附近,嘴里还喝着饮料。
妈妈站在儿子的身后,停下了脚步,继续推动说:“你去跟叔叔要,小孩要才给,大人要不给,妈妈在这看着你,你去!”
儿子一脸胆怯,身体没有办法再往前迈一步,但是嘴里依旧不忘叼着吸管。接着,妈妈像发出最后通牒一样更加严肃地说:“你去要,妈妈要的话,叔叔不给!!你要是不去,咱们今天晚上就住这儿不走了。”话音刚落,只看孩子瞬间哭了起来,嘴里的吸管也不要了,转身扯着妈妈的裤腿儿喊:“走,走,回家······”
妈妈见状一脸的无奈,也不希望引起其他人的注意,最后只得抱起孩子走向点餐台······
话说,当我认真观察到这一幕的时候,心里既为这个可怜的孩子难过,又忽然联想到这个像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80后新手妈妈的观念里基本上就是:“你再哭,你再不乖,小心警察叔叔来把你抓走······”
在这个故事发生的前几天,我也是坐在肯德基纳凉工作的时候,邻桌坐了三个看似是祖孙三代的女性:姥姥、妈妈和十多岁的女儿······
当天是周末,天气非常炎热,肯德基里坐满了人。临到中午的时候,邻桌来了三个似乎是刚逛完街准备吃KFC的一家人。女儿很活泼,来到座位上就告诉妈妈想要吃什么,说让妈妈去买。妈妈迟迟没有起身,跟孩子大声地说:“一会儿让姥姥给你买。”小女孩没当回事,继续去KFC的滑梯区看比她小的孩子们玩耍。
过了一会儿,小女孩跑回桌,又去跟妈妈要求吃什么。这时姥姥刚去洗手间回到座位,妈妈本来刷手机很尽兴,对于女儿的打扰瞬间火了。于是便开始用本地方言的口头禅指责——“死孩子……”。姥姥也随声附和,但是姥姥仍然会掏钱给外孙女去点餐。孩子不以为然。
也许小女孩本身就是好动的性格,吃到一半的时候,就上蹿下跳,没有办法在座位上安安静静的坐着。于是她就往返于滑梯区和座位两点一线,每次回到座位的时候都要逗一逗她的姥姥,做出很亲密的动作,抱抱或是亲吻姥姥,甚至会做出让姥姥很反感的动作——偷亲她的嘴唇。在这个过程里,姥姥连击+5(至少得有5次)对外孙女说着“滚”字,不断地骂街指责,一次比一次情绪激动。妈妈没有制止老人和孩子任何一边,而是像没事人一样刷着手机。孩子对于姥姥的指责也视若无睹,仍然笑嘻嘻地做着她的挑衅行为。直到大人彻底厌烦,拽她离开······
她们走后,我不禁感慨,有一则心灵鸡汤曾说过,我们从出生,只用一年学会发声,却要用一生学习“如何好好说话!” 是怎样的感觉让大人对孩子说话可以肆无忌惮?
难道只是因为你生了Ta吗?
以上两则真实的故事,就像每天家庭中上演的各种戏码,在很多很多的肯德基的大厅里都有,如果你要问为什么在一个吃洋快餐的地方,会发生这么多的故事,我猜想可能是因为肯德基这个西式品牌所固有的性格里有着很多中国家庭关系所缺乏的特质:
比如说,
开放的空间环境
做选择的内心自由
员工对顾客的尊重与热情
吸引孩子们的原始游戏场所以及对童年的特权感
一个国际化品牌挖空心思做中国本土化,挖空心思赢得中国青少年的喜爱,挖空心思让你从钱包里掏钱出来消费······但是你可能真的没有挖空过心思回想过你初为人父人母时的喜悦到底是为了什么?
做愿意自我成长的父母,是提升亲子关系能力的不二法门。
看见即是改变,改变即是疗愈……
让我们的孩子不要活在恐吓式的教育中;让我们的嘴巴一张口就是鸟儿都喜欢的声音;让我们的双手伸出来就可以给孩子以最大的拥抱与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