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迷茫吗?你经常疲惫,寂寞情绪差吗?对未来感到恐惧吗?我原来得了“空心病”

空心”这个说法,让我们能够更容易理解“内心空洞和精神虚无”的感觉。究其本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Viktor E. Frankl提出,大多数人都觉得活着没意义,是因为处于一种存在真空的状态。

在根本上,我们缺乏的是“存在感”——即令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被他人、被世界需要和认可的感觉(Neuburger, 2014)。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存在感,就是确信世界上有自己的一席之位——“我”值得活下去。

如果没有这一前提,我们一切为幸福生活而做出的努力,都像是石沉大海,注定无法带给我们想要的回报。

*生而为人,存在感对我们来说不可或缺。

法国存在主义心理学专家Robert Neuburger(2014)认为,存在感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基础的安全感。当我们拥有存在感,我们的内心世界能够与外部世界保持联系——我们能够确切地感知到,自己就存在于此时、此地,而这令我们感到有所依托、有归属感。

这种与外界的联系,还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状态。当我们安稳地处于当下,我们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行动,也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未来如何规划。

拥有存在感时,我们往往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决定感到踏实;生活也是充满期待、生机勃勃的。可以说,存在感是意义感与满足感的起源。

而当存在感缺失,我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像是被斩断了。我们时常感到无所依托、缺乏一种根本上的安全感。

我们可能总是沉浸于对过去的追忆,或是枯燥的重复中。我们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也无法规划未来、拥有梦想。

我们每天都“行尸走肉”般地活着。长此以往,我们就可能陷入抑郁,或是绝望的情绪中不可自拔。

当你拥有存在感的时候,你往往感受不到它,但当你没有它的时候,你会感受到它的缺失。

被当作透明人、和爱人分手……当存在感受到威胁的时刻,我们往往会感到恐慌、痛苦。

遗憾的是,人们经常选择一些适得其反的方式去寻求存在感。比如说:

有的人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大声地宣告自己的存在,来抵抗存在感的消散。

Ta们试图通过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来获得优越感。然而,这样却拉大了ta们同别人的距离,反而加剧了孤独。

还有人将对存在的恐慌,固定在一个被认为能填满所有空虚的人身上。

Ta们可能经常陷入对他人的迷恋——将对方变成某种“精神依托”。可后来ta们发现,空虚永远无法填满,于是只能不停更换对象。在过程中,ta们丢掉了真正能够实现稳定存在感的可能。

在一些极端情况下,人们试图通过自残、毒品等手段寻求存在感。

这些人试图让关系变得无关紧要。Ta们想让自己无需依赖于他人,就能获得存在感。

但这是不可能的。

以上这些寻求存在感的方式,不仅无效,甚至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Neuburger指出,想要获得存在感,我们需要的是“有尊严”的关系。

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症状为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疲惫、孤独、情绪差,感觉学习和生活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看不到希望,终日重复没有结果,生活迷茫对未来没有任何希望,存在感缺失,身心被掏空。

“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2016年11月的一次演讲中指出,价值观缺陷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障碍,并称之为“空心病”。

这些孩子,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也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许,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空心病”的核心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即必须要回到一个非常终极的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症状

空心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医院的话,一定会被诊疗抑郁症,但是问题是药物无效,所有药物都无效。

治疗

作为精神科医生,有个拿手的杀手锏,就是任何抑郁症患者如果用电抽搐治疗,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但是电抽搐治疗对空心病都没用。

原因

基础教育的唯分数论、功利主义,存在人格和身心缺陷;新生进入大学,陷入迷茫和困惑等。是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评价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中国基础教育长期重视知识教育,只育分不育人,用单一分数标准评价学生,这让学生面临很大的学业压力、升学压力,个性和兴趣得不到充分发展,是厌学、倦怠情绪的根源。大学教育也是如此,在追求办学政绩的导向下,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因此,对学生的需求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有的学生是带着梦想进大学的,但进入校园后,很快就对大学失望,进而丧失人生的目标。

如果你身边有这类人,你可能经常从他们口中听到类似的话:“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好像一直在为别人活着,自己从未感觉活出自我过。”

之前听徐凯文教授的演讲,他对空心病有这些归类定义:

1、从症状上类似抑郁症,有情绪低落,无意义感,快感丧失等主观感受,但这些感受不是剧烈的,所以有点像温水煮青蛙般让人缓慢窒息。

2、非常孤独,这些人并非没有社交圈,可就是从中得不到人际关系的滋养,而且他们认为自己只有非常有价值才能被他人认可,所以他们往往有较高成就,但这一切就像是一种瘾,一种毒品。不断让自己完成事业的提升,但得到的这些成就感转眼就消失殆尽,一直疲惫追求价值意义,但最终却被价值意义束缚着。

3、传统意义的“好人”,在外人看来,他们是好学生、好老公、好妻子等,可这一切“好”的背后都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因此内心特别疲惫。

4、各种治疗都无效,他们到精神科寻求帮助虽然会被诊断抑郁症,可传统的药物和心理治疗往往效果不佳甚至无效,很多个案,在国内最好的精神专科医院治疗,用了所有的药物,甚至用了电休克治疗,一次、两次、三次,但是都没有效果,也就是说看起来生物因素并不是导致他们问题的主要因素。

而且他们的问题也不是通过简单的改变认知就可以解决,有些甚至剖析原生家庭都找不到原因,因为在他们的世界一直认为自己不该这样,一切都是自己的问题。

5、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也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许,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用他们的话讲“不是想自杀,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空心病

当下在谈心理问题的时候,传统会从生理方面和家庭教育方面更多进行剖析,比如更多了解对方的遗传史、疾病历史还有原生家庭和成长史,可这些都很难从他们嘴里找到问题根源。


难道这是无解的?当然不是!

只不过是当代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徐凯文在自己的演讲中提到在一个大转型的时代,家庭结构逐渐瓦解。当人们享有更多选择自由,很多人选择放弃稳定的家庭生活,而不是去积极改善它,离婚率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中国有了一个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城市也有同样的情况:父母工作特别忙,孩子被全权委托给老一辈,或者干脆被寄养在祖辈家。所有这些东西都意味着,在成长环境中,这些孩子的亲密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剥夺的,这些都会对性格的养成产生影响。


今天的大城市,这样的社会结构变得越来越少。大量的人都是外来移民,“北漂”“上漂”。人们背负工作压力而缺少情感出口。一个独立的人,住在一个个小小的房子里面,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缺少朋友,没有倾诉者,没有亲密关系,这是一种自我监禁的状态。

这一切的根源都说明我们目前还是一个以追求物质丰盈为第一目标的时代,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我们的物质丰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精神需求便开始逐渐崭露头角,可现实情况却是我们的精神生活极其匮乏,

2018年4月17日,人民日报公布了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国人在2018年的平均阅读量是4.67本,而这个数字在美国是9本,日本则更加夸张,达到了四十本。我们不用去追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只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中国人为什么不喜欢读书?

也许你不需要从更大角度思考,只要从每一个家庭中都能看到,当精致的利己和功利主义开始盛行在每一个家庭时,那么这便成为一种普世价值,你都无法察觉到它的问题。

前段时间有部电影叫《学区房72小时》,你很奇怪的是这部电影没有一名大腕,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技巧,整个电影基本就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讲故事,但就是这样一部剧在各大平台评分非常高。

电影《学区房72小时》讲的是身处魔都上海的某大学副教授傅重,为了女儿能上重点小学,在72小时里抢一套学区房的故事。时间紧,任务重,房主还不断地缩短筹钱的时间和提高房子的价格,在重压之下,傅重与周边人的矛盾不断升级,最终让他陷入疯狂的状态。

电影的宣传海报上,写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宣传语,而影片里,以傅重为中心的几位父母,都在为了这个目标而奋不顾身。

“赢在起跑线”、“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这些观念就像紧箍咒,让国人不堪其重。

从小到大,我们所遇到的一切事都被功利的划分了“有用”和“无用”:

弹钢琴是有用的,玩沙子是没用的;

上补习班是有用的,发呆是无用的;

看书是有用的,折纸是无用的;

学习是有用的,观察蚂蚁是无用的;

上网课是有用的,打游戏是无用的;

而有用无用的标准其实就是“功利心”——将来能不能给考试加分,能不能提高考试成绩。假设有一天,高考的项目里增加了玩沙、发呆、折纸打游戏,那家长的态度立马会有180度大转弯。

有功利心并不是坏事,因为它是我们人生大步向前的动力,也是人类进步的基石。但是功利心的量一定是有限度的,它绝对不能填满我们全部的生活与心灵,也绝不可以过早的填满。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高压型控制”,很多人看似是“爱你,为你好”,可实际上是为了控制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爱之名,实控制之事”。

不同于身体或暴力,高压型控制对受害者所造成的伤害往往是心理和情绪上的,而且非常微妙,甚至连受害者自身都很难觉察。美国心理治疗师丽萨·方特斯将它称为一种隐形的枷锁。

比如我经常听到这类受害者讲述过去亲密关系中,你渴望走出去交往他人,而他们不会关心你是否快乐幸福,而会先选择对方是否有价值感,然后想方设法控制你,比如他们使用的伎俩经常是“这个世界太复杂了,人心难测,别人接近你都是有目的的,不像我只考虑你的利益。”这样就达到他们想要控制你的社交圈以及你所接触的人与事。

因为他们会通过各种方法伪装自己的目的,你经常被这种“洗脑式”的说法搞的都不知道自己是谁,甚至也不知道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慢慢长此以往你会开始质疑自己,怀疑自己的价值观,甚至一定程度成了他们价值观的“奴隶”,可内心深处却并不认可,但你长此以往被这样声音左右,你已经完全屏蔽内心最深处的声音了,这就是自我价值丧失的开始。

最后时间长了你的努力甚至活着都不是为了满足你自己,你就像他人的提线木偶一般,久而久之就成了空心病。

空心病怎么办?

引发空心病的外在原因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焦虑,对生活意义的迷茫,他们能够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就,但是这并不能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觉得自己拥有的一切不过尔尔,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

真正杀死一个人的不是找不到活着的意义,而是要么放弃寻找有意义的生活,要么将自己囚禁于“意义”这件事里,却忘了切身感受生活当中、“意义”之外的一点一滴。

正如徐凯文老师所说,空心病的罪魁祸首是教育,从小到大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每个人身上都背着一串数字的魔咒,这串数字就是分数,我们被强加了这种衡量自我的标准,便渐渐写惯了把追求分数高低、工作业绩好坏、别人的要求当做人生意义,生活目标单纯而直接,就是为了这些,其他的一切都是无谓的消遣,很难在其中找到快乐的体验。

等到回过神来才发现,分数、业绩、别人的要求并不是自己想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浪费了真正去发现生活滋味的机会,于是整个人变得迷茫,整颗心变得空洞。

所以你要学会聆听内心最深处的感受和声音,学会觉察哪些本身是你自己的,哪些是曾经他人和社会强加赋予你的价值。

如果你愿意去用心发掘,天上的星辰可以是人生意义,书中美妙的故事可以是人生意义,家中的饭菜香可以是人生意义,你心爱的姑娘拂动的发梢也可以是人生意义。

就算它们无法聚沙成塔,不能构建出你的人生意义,但至少它们给了你动力,让你心甘情愿继续去寻找活着的理由。

空心”这个说法,让我们能够更容易理解“内心空洞和精神虚无”的感觉。究其本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Viktor E. Frankl提出,大多数人都觉得活着没意义,是因为处于一种存在真空的状态。


在根本上,我们缺乏的是“存在感”——即令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被他人、被世界需要和认可的感觉(Neuburger, 2014)。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存在感,就是确信世界上有自己的一席之位——“我”值得活下去。


如果没有这一前提,我们一切为幸福生活而做出的努力,都像是石沉大海,注定无法带给我们想要的回报。


*生而为人,存在感对我们来说不可或缺。


法国存在主义心理学专家Robert Neuburger(2014)认为,存在感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基础的安全感。当我们拥有存在感,我们的内心世界能够与外部世界保持联系——我们能够确切地感知到,自己就存在于此时、此地,而这令我们感到有所依托、有归属感。


这种与外界的联系,还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状态。当我们安稳地处于当下,我们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行动,也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未来如何规划。


拥有存在感时,我们往往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决定感到踏实;生活也是充满期待、生机勃勃的。可以说,存在感是意义感与满足感的起源。


而当存在感缺失,我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像是被斩断了。我们时常感到无所依托、缺乏一种根本上的安全感。


我们可能总是沉浸于对过去的追忆,或是枯燥的重复中。我们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也无法规划未来、拥有梦想。


我们每天都“行尸走肉”般地活着。长此以往,我们就可能陷入抑郁,或是绝望的情绪中不可自拔。




当你拥有存在感的时候,你往往感受不到它,但当你没有它的时候,你会感受到它的缺失。


被当作透明人、和爱人分手……当存在感受到威胁的时刻,我们往往会感到恐慌、痛苦。


遗憾的是,人们经常选择一些适得其反的方式去寻求存在感。比如说:


有的人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大声地宣告自己的存在,来抵抗存在感的消散。


Ta们试图通过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来获得优越感。然而,这样却拉大了ta们同别人的距离,反而加剧了孤独。


还有人将对存在的恐慌,固定在一个被认为能填满所有空虚的人身上。


Ta们可能经常陷入对他人的迷恋——将对方变成某种“精神依托”。可后来ta们发现,空虚永远无法填满,于是只能不停更换对象。在过程中,ta们丢掉了真正能够实现稳定存在感的可能。


在一些极端情况下,人们试图通过自残、毒品等手段寻求存在感。


这些人试图让关系变得无关紧要。Ta们想让自己无需依赖于他人,就能获得存在感。


但这是不可能的。




以上这些寻求存在感的方式,不仅无效,甚至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Neuburger指出,想要获得存在感,我们需要的是“有尊严”的关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874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102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676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911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937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935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860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660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113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363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506评论 1 34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238评论 5 34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861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8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674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513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426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