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国画心得

    国画课程已过半,经过了四周的学习从第一周的竹到第四周罕见的山水画,是一个逐渐形成更好变化的过程。从第一周的竹杆,中锋用笔自下而上,画竹首先立秆,竹秆的画法可借鉴篆书浑圆的笔意。秆成先点节,浓墨要分明,偃仰须圆活,枝从节上生。画竹叶前人总结了许多方法,最基本的组叶形式有“个“介”字和“分”字。竹叶的组合。竹叶的组合要有主次,虚实,前后,多少等变化。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这是老师多次强调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是 古代的绘画理论家根据画面的疏密关系采用的夸张手法,概括表达出线条间的关系。尝试着石涛的竹,尝试自我摸索学习。老师讲解大师的作品让我们共同了解,共同学习名家的经典作品!

        接触到的花鸟,课前老师会给我们分析解析和鉴赏,带着我们同班同学领悟大师的精髓并给我们讲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寥寥几笔就能画出一个活灵活现的鸟儿,尝试了太平鸟的写意画法和鸟的不同姿态进行练习头和嘴巴的画法。鸟的体型是蛋形,鸟的动作全在于头和尾。图中鸟体的蛋形确定以后,根据运作要求添画头、足、翅、尾,掌握这种画法可以灵活地画出鸟的各种不同的动态。

        后面两周慢慢接触到山水画的技巧,山石的多种画法。山石是山水画最基本的内容,石是山的局部,山石的绘画,要经过勾、皴、擦、点、染等几个基本步骤或再增加提的程序。但在这几种过程我都没有掌握其中的精髓总是在绘画中出现多种问题比如空白的对比,高低的对比和空白部分。皴是依山石的纹理以各种线条或点画出石头的质感或立体感。在其中部分我的立体感不够,没有丰富的变化。干湿浓淡的变化。这是需要自我分析和理解的。其中有1、积墨法,简单说即是层层递加。2、破墨法:是在前一笔不太干时,趋势再补充上去另一笔使其融和渗化,合二而一浑然一体,产生鲜活生动,和谐滋润的效果。需要加强记忆理解其中含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