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朋友聊起的一个话题,谈谈自己的感受。
阅读有没有用?
有学者说,没用。
阅读是悦已的,要有用读工具书。
这是带着功利心读书,你说这样好吗?
谁说不好就要打板子。
如果哪本书是考功名用不到的,估计没家长会让孩子读。
在家长眼里,读闲书哪有时间?毕竟孩子学习负担重,时间要用在刀刃上。
反倒我这种学渣,年少时没有这种负担,爱看啥看啥。凡是不用考试的书,我都爱看。说的理直气壮,其实都是泪。
说外国人爱学习,地铁上看书?我笑了,华夏泱泱大国不仅爱学习,读书人地位还高。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先秦,读书人的地位最高。
如姜太公如范缜如孟子,君王诸侯都能礼贤下士。像诸葛亮说的,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王侯就算不用读书人,也礼遇有加,给顿饱饭。
各路诸侯都以圣贤为师,西周以德治天下,到了春秋后期战国时才礼坏乐崩。
到了隋朝,发明了科举制,读书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据学者说,考科举读书人进考场是要脱了衣服裤子搜身的,是连裤衩都要脱掉的那种。
搜身人把读书人扒光了以后,朝屁眼一桶。
为啥?
瞧瞧屁眼里有没夹带私货。
这让我想起有次体检,外科大夫让我弯腰把臀部撅起,用两指捅进屁眼有异曲同工之妙。痛不痛不说,真真切切的野蛮粗暴。
所以进考场在小黑屋搜身,屁眼被捅,对读书人是莫大的侮辱,简直斯文扫地,没有尊严可谈。电视剧里考生在考场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是多么可笑。
其实这还不是重点。
重点是师徒位置也换了。
科举前,读书人是老师,当权者礼贤下士。
科举后,不管你多牛逼,就算考进三甲,也只能叫天子门生。皇帝变成了天下读书人的共同老师,论权谋帝王之术,皇帝当之无愧。可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熟读圣贤、策论的读书人。
易老师说,春秋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最灿烂的时候。
说的很好,以史论今,读书的目的是求的一生富贵吗?古人早早给了答案。
天下读书人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以现在考公务员的人多就不足为奇了,这是天下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孔夫子说过,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当然是为民请命的好官。每每读到周总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学渣仍然会热血沸腾。
自己在底层打滚多年,算不上读书人,但确实仰慕会读书的人。
最后伟人的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