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各种教育机构的APP、博客、百度里的育儿帖铺天盖地,我们往往更喜欢看符合自己教育论点的文章,来佐证自己教育路上的正确性。当看到其他家长不同育儿观时,又忍不住反思自己是否有偏颇。这日网上购书,突然觉得与其左顾右盼不如认真看看儿童教育心理学,也许孩子真正需要解决的并不是发生在我们眼里的某件事或某个因果。
宝贝脾气急,对情绪的控制并不好。走出一段不愉快的情绪要用很长时间。以前也会就事论事的说说他,可并没有变化。这个月两次组织孩子和同学一起玩儿,这种情况尤为明显。第一次是三个孩子一起去海棠花溪,后半程孩子想和同学玩诗词“飞花令”,可两个同学没兴趣,没理他。他开始不开心闹脾气,看同学玩什么都说不好。抵达休息点我掏出纸和画笔,让孩子们画画,他收走画笔不让同学用,两个同学找其它开心的事情,留下他一个人生闷气。他的理论是“她们不跟我玩儿我也不跟他们玩儿”。等大家准备离开休息地点,只剩下我俩,他扁扁嘴掉眼泪。我抱抱他,说:“妈妈理解你不愉快是因为什么,既然一起出来玩儿就要找一些大家都感兴趣的事,两个女孩子开开心心男生到闹脾气。我们在一起玩儿的时间是有限的,浪费在不开心上太可惜啦。”最后的半个小时,三个小伙伴非常开心。
第二次在国家博物馆,两个孩子先看大英博物馆展览,他们很感兴趣相处融洽,后来在别的展厅发现有一个《乾隆南巡图》数字展示他自己感兴趣,由于播放时间未到我们决定先在国博里看看其他三四个不同类型的展览,孩子觉得时间差不多表达希望马上回《乾隆南巡画卷》数字展厅,而我们几个人还流连在国家领导人外交礼物展里迟迟不出来,大家都希望他能再等待一会儿。不高兴的情绪陡然升起,频频对我发脾气“咱们以前看过礼物展,不能先去看数字展吗?为什么要等他们?为什么非得一起行动?你就不能听我的?……”越说不满情绪越高。直到我们最终走进数字展他才安静下来,而同行的女生对《乾隆南巡画卷》并不喜欢,看了一会儿女孩儿安安静静去展厅外面等我们。
孩子问题多半是家庭环境的映射,有我和先生平时爆发“小宇宙”对他的影响;有全家人对孩子提议迅速反应很少驳回的溺爱理念。在家庭环境里孩子的优越感很容易得到满足,回归到社会环境中,他的个体要求得不到快速有效回应,自己也不能调节不会变通,便会错误的用发脾气的方式表达,引起周围人关注,从而实现某种目的。
当然我从不赞成孩子要压抑情绪,遏制想法,不去释放。相反在家会放纵他发泄愤怒,也给他时间,只要不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我基本容忍,并选择在他冷静下来后再跟他谈对与错、是与否、如何面对、如何做。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这个月发生的两件事,回家与他一起回顾交流时,希望他明白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可以发泄不满,什么样的场合需要控制情绪,理性接受旁人的意见、建议和想法,遭遇不愉快时学着自我调节适应大环境。这条变化之路还要有一段时间,宝贝,我们不着急慢慢来。
从五岁开始积累,他的识字量不错,因此每天半小时的阅读是很愉快的事,放学回家的学习内容里他总是第一项先完成阅读,甚至愿意有意延长这个时间。无论是漫画类、童话故事类、百科类、历史类甚至是对外汉语的小说他都涉猎过。平时经常一边看书一边提问,虽然有些毫无逻辑或者令人匪夷所思,但我总觉他是有思考才会发问的,这正是阅读的乐趣和意义。哲学家们不都是从怀疑、提问开始思考的吗?这个月没有跟他商量,我悄悄订购了一套新类型的书籍——哲学类。令我没想到这套书引起我和先生的争议。
这套书用孩子的理解方式,讲述十位大哲学家们妙趣横生的故事。孩子刚一收到很意外,除了爱因斯坦、苏格拉底,像马克思、康德、笛卡儿、第欧根尼等等哲学家他根本没听说过。当晚他选择的第一本居然是《马克思的誓言》,睡前一口气读完,满脑袋的疑问。他问我“什么是资本家”“等值劳动力和廉价劳动力的意思”“为什么剥削”“剩余价值是什么”…… 鉴于马上要睡觉,我用十分钟简单给他解释解释,还引深到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共产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他带着一脑袋的小问号进入梦里。
也许是孩子选读第一本书的缘故,先生对孩子阅读这套书有很大意见。他认为孩子在没有独立的世界观价值观之前,没有必要太早看这样的书籍,第一晦涩不容易懂打击阅读兴趣,第二书里灌输的理念是否完全正确。我和先生解释,这套书只是用故事的方式告诉孩子某个哲学理念的形成,或是他们是怎样成为哲学家的。孩子通过阅读,自己引发思考,即便是提问或者讨论,也是对他理解能力、思考能力的一种锻炼和提升。马克思这本书讲的是废除私有制的人类解放,苏格拉底用慷慨赴死告诉孩子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一个有崇高灵魂的人死去不用替他悲伤……,这几本书仅仅是哲学启蒙而已,并无好坏之分。我甚至想过如果孩子现在不喜欢都不要紧,将来长大靠近这样的话题时,他一定愿意翻开看看的。先生最终还是持保留意见。
孩子拿到这套书与以往阅读有点不同。阅读速度变慢,有的书第一遍没看太懂,他会几天都反复读这本书,想不明白的再不断问我。有时我也会让他给我讲讲书里他印象最深刻的部分然后我们之间再讨论讨论。到这个月底前仅仅读完感兴趣的两三本。如果将阅读看作一种训练,可能我会着急他的阅读速度,若想未来阅读能成为他的伙伴,那这种深入骨髓的交情就别着急慢慢培养吧!
最近他表达能力也有提升,思维跳跃且角度多维度广,好奇宝宝模式经常开启,每天追着大人问十多个为什么?有个周末一家人聊天,他好奇“屯田”。为讲清汉朝为何出现“屯田”,我和爸爸从秦朝前诸侯国开始讲,之后在他不停追问下两个多小时一直讲到唐代“安史之乱”,承诺下个周末讲五代十国和宋,他才睡觉。好几次我和爸爸要轮番上阵深挖脑子里那点儿内存,他还一个劲儿追问细节。嘿嘿,聪明妈妈想到一个好办法。把寒假的读书笔记本改装一下变成他的“好奇本”。每周他把自己最好奇的问题记录下来(当然也可以让妈妈帮他记下)。周末时自己再去找答案,什么方式都可以,并记录在好奇本里。第一个问题“电池为什么会有电?”周末他打算问理科出身的姥爷。哈哈!姥爷也被难住,因为孩子太小还不认识锌、镉、铅等活泼金属、氢或碳氢化合物,对氧化、还原等化学反应、电解质等等完全不懂,实在没法讲下去。我回家跟他说“没关系,我们留到假期再研究,好奇本继续使用”。“静电是怎么产生的?河豚为什么有毒......”小心保留他的好奇心,希望他一直是个好奇宝宝!
谁能想到反腐大剧的还有另类作用!令我窃喜不已。
7岁的小孩居然喜欢看《人民的名义》,由于之前有约定,回家后所有任务都完成全家人才能打开电视和电子设备,因此这段时间他的学习速度和效率有明显的提升。每天回家,让他列出当日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学校作业、各科复习预习、每日十分钟100题口算、语文阅读练习题(非日常半小时阅读)、练字、瑞思英语、钢琴等,每完成一项,自己打勾。为保证追剧,他不再磨蹭、尽量节约无谓消耗的时间,自己居然悟出来准确率不高也会影响他的整体速度。每天八点多一点基本全部搞定,一边追剧一边跟我和爸爸讨论剧中人物和剧情。以前学习前前后后总要磨蹭到九点甚至更晚,看来外部刺激比我的威逼利诱管用太多。控制好情绪,保护好好奇心,体会时间的可贵,希望你越来越棒!加油吧!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