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1日,以色列与日内瓦的知识分子、和平人士和人权运动人士签署的民间协议。该协议是迄今为止最大胆和最彻底的巴以和平方案。作为双方最大限度的让步和妥协的结果,《协议》在赢得国际社会普遍喝彩的同时,却在巴以双方内部引起了很大的非议。
一、概述
2003年12月1日,在瑞士日内瓦。这份50页、1万多字的和平协定,是由以色列前司法部长贝林、资深工党议员伯格等人和巴勒斯坦前新闻部长拉布为首的巴以双方的知识分子、和平人士和人权运动人士,在日内瓦经过两年的秘密协商而达成的。
二、主要内容
1、以色列退回到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前的边界。
3、耶路撒冷将是以巴两国的共同首都,东耶路撒冷归巴勒斯坦国而西耶路撒冷属以色列,圣殿山上的哭墙归以色列所有,而巴勒斯坦将拥有对阿克萨清真寺的圣地主权。
4、巴勒斯坦方面将放弃数百万难民回归的权利。
5、双方将邀请一支国际监督部队前来监督和保证协议的执行和落实。
三、意义与影响
该协议是迄今为止最大胆和最彻底的巴以和平方案。作为双方最大限度的让步和妥协的结果,《协议》在赢得国际社会普遍喝彩的同时,却在巴以双方内部引起了很大的非议。在以色列,总理沙龙谴责该协议是违背以色列利益的"颠覆"行为,部分右翼内阁部长甚至提议对贝林等人以"叛徒"论处,追究其法律责任。
以色列《国土报》2003年11月30日发表的一份民意调查显示,31%的以色列人表示支持,38%持反对意见。而在巴勒斯坦内部,尽管该协议得到了阿拉法特的支持,但遭到了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等激进组织的强烈反对。因此,《协议》只是巴以和平人士的一厢情愿。作为民间协议,它只有依靠国际社会发挥强有力的作用来监督它的实施,但巴以问题的主导者美国虽然表示了象征性的支持,但在当前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受阻的情况下,它不可能去推动《协议》的实施。《协议》如何执行?谁去执行?都是未知数。从这种意义上讲,《协议》所勾勒的是未来巴以和解的蓝图,表达了一种巴以民间渴望和平的意愿,提出了在理想状态下巴以实现和平的可能性。
《协议》的意义在于,它是一面镜子,它的遭遇正是巴以问题50多年来的困境所在,同时折射出现实离巴以和解的梦想有多远。真正要使《协议》得以实施,必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链条:和平方案的公正性和可能性;国际社会斡旋的力度;双方的克制态度和宽容精神;双方各自内部的统一性和对极端组织控制约束的力度。但现在看来,巴以僵局中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难以满足相对应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