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事先声明一下,写这篇文章绝对没有贬低任何其他行业从业人员的意图,这些思维模式也绝对不是工程师独有的,同理,也不是每个工程师都会有的。只是在工程师的群体里面,出现这些特点的概率大一点,更容易画出集体肖像。这一点我想不会引来太多人的反驳,毕竟有个词叫"职业病",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多多少少会影响他对世界的认知,他的思维模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同时呢,我也想帮工程师这个群体正个名。长久以来,这个群体背负了太多的刻板印象,比如木讷,比如"理工宅男",比如情商低,比如大部分时间都是干活的被领导的那批人,等等。
很久以前,父母曾诚恳的征求我的个人意见问我要不要去读工科。那时我的梦想一直是成为一个主持人。我自幼就有高于平均值的语言能力(比如语文,英语两科,我基本上不用花太多除去课堂以外的时间学习也总能位于班级前列,高考时也是如此),理工科虽然不是学不懂,但也从无过人的优势。因此那时我有所疑虑,也有所担忧。是父亲后来的一句话打动了我,"送你去学工程,不是为了你做一辈子技术,成为一名工程师,而是为了培养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变得做事有章法,以后生活上遇到任何事情都不会感到恐惧,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年后,我依然认为学习工程,并曾经成为一名工程师,是我人生中做的最正确的决定之一。这个决定让我受益终身。
(二)
我原本是个工程师,一直做技术。最近换了份工作,行业没变,偏向项目开发侧的工作,更多的是关于项目选址,预算,评估等方面的工作。于是乎,我周围的同事从个个都是工程师,变成了全公司只有我一个工程师出身的人。其他同事有学工程出身的,但第一份工作没有做工程师,我为他们感到遗憾。
很快,我就发现了以前在工程师群体里面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思维方式,到了一个大部分同事以文科商科出身为主的环境里,竟然需要解释背后动因,还时不时的收到同事的赞美。
下面看看比较主要的几个类型。这些类型往往不是单独使用的,在解决一个特定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把它们几个结合起来打组合拳。
1,逆向思维能力
做工程师的时候,很多时候都面临条件不足时的推理。拿公式来说话就是x+y=z,已知z是自己想要的结果,已知x,推理y条件或者数值。又或者x和y都不知道,只想要z的时候怎么办呢?那么就需要(根据行业标准以及一定的行业经验)假设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的x的条件或者数值,然后求出y的一个阈值,进而得到z。
这种逆向思维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在条件或者数据不足的情况下,快速判断事情的可行性,可以避免把很多时间和精力花在不必要的沟通和工作上。
然而工作中呢,却总有同事一定要把x和y,有时甚至是x1,x2的细节也都要确认好,无端多出很多不必要的工作。比如说要想一个项目基本可行,那么需要满足条件x和y,y是一个人,你与他见面谈合同的时间是可控的,他的期望值是可以被管理的。而x是客观条件(我方不能主动掌控进度,只能坐等第三方的反馈),如果不能被满足则项目不可行。那么合理的逆向思维就是看到x这个不可控的客观条件,先稳住y,然后确认x的细节,这期间与y做好电话方面的沟通工作而不是在x的情况还不明朗的情况下就约好y见面。更糟糕的是,在约y见面时还没留够足够的时间来确认x的情况,导致与y见面前的一两天全组上下不停的和与x相关的人员打电话,说好话,力求得到最准确的信息。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x不可控,打多少电话都没用,不仅给自己团队找了麻烦,还容易影响各方合作伙伴之间的感情,更不会带给y更准确的信息。
所以逆向思维很重要,必要时反推一下某项工作现在进行是否合适,自己认为准备推进的方式方法是否符合逻辑,能不能达到自己希望达到的效果,而不是简单的看到我需要确认x和y的细节,就直接开始平行确认各方细节,开动各方资源,不考虑可行性和因此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后还把自己陷于被动的境地。
2,估算能力
这是x+y=z的另一种应用。比如说一个项目预算包括x和y两部分,z是一个限定值。
譬如我们举个例子,预算不得高于100(z),已知x=20,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推算出y不得超过80。
有了y的最大值,很多时候我们是不需要再去找相关伙伴报价的。就比如说你要买件上衣和一双鞋,总共预算100元,买鞋花了99元,那么你还需要去继续买上衣吗?1元钱的上衣是明显买不到的啊。
我用类似的方式方法做了项目预估,在项目初期就刷掉了很多不可行的项目,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一看x可行(哪怕已经99元了),就赶紧去看看y的报价,等几周等到报价,浪费自己的也浪费合作伙伴的时间。
这个方法得到了全组上下的好评(毕竟大家可以少干很多活),提高了不少效率。
估算能力除了在做预算这种跟数字直接相关的工作时有用,也反映在日常其他工作事务的处理上。比如很多时候你把现有的条件摆一摆,看一看,就能八九不离十的判断出某个项目可行性了,你可以根据经验估算出那部分还不完全信息大体的情况,把最坏和最好的情况都代入财务模型看一下,结论也就出来了,完全不需要像个科学家一样把每个细节都确认到一丝不差,丝丝入扣,才肯对项目下一个与估算结果相同的定论。
这就是工程师与科学家的本质区别。科学家要求每个细节都到位,一丝一毫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实验结果(比如化学实验),而工程师呢,是允许误差也是允许估算存在的,这种允许估算和允许误差阈值的思维可以让你的工作和生活都轻松很多。工程师明显是很接地气也很有生活智慧的。
大部分人类社会的数字都是有阈值的,比如你在-20度到40度的环境中都可以活下去,比如你做饭放水适量即可,比如医生输液打针虽然有剂量的标准,但如果你体重多报少报了一点(误差允许范围内,毕竟谁也不会把100斤的体重报成200斤),也绝对不至于致命,对你造成的损伤从长久来看也是可以忽略的。
这里想和事无巨细,严丝合缝的具有科学家精神的朋友们说一句,生活轻松一点不好吗?
3,抓住难题本质的能力
擒贼先擒王。
任何一个难题来了,找到造成问题的本质原因,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比如说因为市场变化,做某项申请的成本从零变成了收费制。该申请可以被递给比如A,B,C三家机构。
那么很明显,此时再做申请,我们本质上是要提高申请的成功率(而不是去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筛选A,B,C哪家更好合作),让每一分钱都花的值,在一开始就只递交大概率可行的项目,节省开支的同时也不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就更明白了,申请美国学校是要收费的,而英国免费。那么你申请时的策略会一样吗?英国你很可能从排名第一到第二十名的学校只要时间允许就都申请一遍,但申请美国学校的时候你一定会根据自身实力做足够的调研后,再对已筛选出的学校进行申请,对吗?对美国学校而言,你需要根据自身情况筛选出合适的以提高成功率,绝对不是去看哪家美国大学回邮件快,发offer快来决定你要申请哪家学校吧?
又比如,做汇报,要把自己换位思考成受众,想想看该受众最关心的本质信息是什么。比如你去参加了一个会议,那么公司不同部门的人对会议内容不同方面的关注度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样你写汇报邮件的时候就需要把重点突出,让每个部门的人都可以快速浏览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而不是写长篇邮件,交差应付了事。比如说项目落地部门的人会更关心落地规程和标准的变化,而你们公司的大老板可能会更关心市场的挑战与机遇,这两部分内容一定应该是独立的,并各自拥有一个醒目的章节名称。
(三)
以上三类思维模式归纳一下其实就是逻辑思维能力,是否能在复杂的环境和冗余的信息里面迅速抓住重点,用最少的力气,做最准确的判断和最精准的沟通的能力。
就像开头说过的,不是每个工程师都会具备这些逻辑能力,也不是每个不是工程师的人都没有这些逻辑能力。只是说因为工作内容使然,工程师更容易习得这些思维能力。这个世界上如果有谁告诉了你一个绝对真理,那这个人一定是骗子。
谨以此文献给每一个以前,现在,将来在工程师岗位上兢兢业业奉献着的人们,别的行业无论搞出多少花里胡哨的理论与模式,没有工程师,就莫谈人类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腾飞与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
不论你想做什么,都请先做工程师。进可攻,你优秀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可以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新知识,触碰任何一个新行业。退,守住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靠技术打天下,为人类文明添砖加瓦。
工程师,绝对是一个你值得拥有的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