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家乡,有个乞丐,没得吃,也没得穿。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冬腊月,都赤裸着两条腿,挨家挨户乞讨要饭。因为他长年没裤子穿,两条腿砂蹭土磨,黑黝黝的瓦光锃亮。行走在雪地里,大老远就看得清清楚楚。
有户人家看得心疼,替乞丐做了条棉裤。等到乞丐上门乞讨时,把棉裤送给他。
万万没想到,乞丐不接棉裤,却问道:好心肠的人家,你这棉裤,是准备年年舍给我,还是就舍这一次呢?
主人回答说:我们家也是小户人家,只是看你太可怜,最多施舍你这一次。
乞丐道:既然如此,这棉裤你收回,咱不敢要。
主人家问:为啥呢?
乞丐说:这还用问吗?我也是娘生爹养的皮肉人,之所以大冬天不穿棉裤,却没冻死,那是因为我熬过最苦的日子,已经习惯了。但这人呐,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一旦你今年施舍给我棉裤,来年寒冬,我就无法适应了。如果明年冬天你不再施舍我棉裤,我会活活冻死的,所以不敢要。
那户人家听了,皱眉说:既然你如此说,那我们就咬咬牙,以后每年冬天,都施舍给你一条棉裤,这你没说的了吧?
乞丐:你可千万别反悔,不然会要我命的。
那户人家:你这人真麻烦,好心施舍给你棉裤,还这么多的事儿!放心穿上吧,绝对不反悔。
于是乞丐就穿上了棉裤。
来年天气转冷,乞丐慌里慌张的跑来了,哐哐哐的敲门:开门,开门,你去年答应我的棉裤呢?
那户人家开门:还想要棉裤?去年不是给过你一条吗?
乞丐:去年的棉裤,早被人偷走了。今年就指望着你家的棉裤过冬了,你可是答应过年年施舍的,棉裤在哪里?
那户人家:……不好意思,我们小门窄户,用度不足。今年施舍不起了。
乞丐一听就急了:别价,你要这样说,我可就死在你手里了。
那户人家:有没有这么夸张啊?你以前年年冬天没棉裤穿,不也没冻死吗。
语罢,那户人家就关上了门。
乞丐急得又吼又叫,一个劲的敲门,那户人家也不肯开。
几天后,下雪了。
——乞丐冻死在那户人家门外。
乞丐冻死后,当地人议论纷纷:这可怜的乞丐,他熬过了酷暑,熬过了寒冬,却死在一家人的善意之中。你明明没有能力赡养乞丐一辈子,为何非要用一时的舒适,让乞丐失去寒冬存活的能力?你贪图个好名声,却要了人家一条性命。那户人家受不了乡人异样的眼光,没多久就悄无声息搬走了。
这个故事引起了众多的争论:1,那户人家的错,违背了承诺;2,乞丐的依赖心态太强,害了自己;3,那户人家的求助方式有问题,应该帮助他找到工作而不是给条棉裤;4,双方都有错,各打五十大板。
做善事也是需要智慧的,这是一个认知问题,明己识人方为正道。
那家人不明己也不识别人,不明白自己的能力所限,也不能明确的了解乞丐的懒惰成性,在乞丐明确的表白了自己的依赖和懒惰习性后,依然草率的做出了救助的决定,导致了乞丐的死亡。
乞丐反倒更进了一步,能明己却不能识人,一贯的乞讨生涯让他养成了懒惰且依赖的习惯,失去了自立的能力,这是他自知的,并且能成功的表达出自己的疑问,但由于习惯性的依赖轻信了别人,这是不能识人,最后死在了自己不能自立的恶习下,也算是死得不冤。
上面的故事说的更多是认知的问题,认知自己的能力,认知对方的心理,在自己能力所限的情况下,不要违背对方的意愿冒然改变对方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很现实的大家都曾经遇到的问题,你曾经帮助了别人,却得不到对方的感谢,甚至自己陷入了麻烦,这就错误的估高了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的愿望错误的加在了别人的身上,可能对方并不需要你的帮助,或者你的能力根本无法承担起对方的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压力。
请保有一颗善良的心,请伸出帮助的手,请在改变对方生活方式前,先明己并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