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词语汇】
南山:指庐山。稀:稀少。
兴:起床。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的杂草,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狭:狭窄。草木长:草木生长茂盛。夕露:傍晚的露水。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违:违背。
【意译】(1)在南山下种豆,杂草茂盛,豆苗稀衰。早晨起来便去锄除荒草,披着月光才扛锄归来。窄窄的田埂上草木盛长,夜晚的露珠沾湿了我的巾带。衣服沾湿了倒不值得惋惜,但求没有违背我归隐的胸怀。
(2)南山脚下把豆种,杂草茂盛豆苗稀。晨起下田锄杂草,日暮月出扛锄归。道路狭窄草茂密,傍晚露水湿我衣。我衣沾湿不足惜,但愿不违我心意。
(3)南山脚下把豆种,杂草多来豆苗少。鸡鸣即起去锄草,扛锄归来月儿高。窄窄小道草木密,晚露浸湿我衣袍。湿了衣袍何足惜,守拙归田志更牢。
【创作背景】【创作背景】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