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文 / 宇文微之
很多人知道墨子,是从高中语文课上的《墨子公输》一文。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文章开头就干净利落,言明了事情的态势和墨子的急切。十天十夜,一路奔波,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先生心急如焚,他,要去阻止一场战争。是的,就凭他和他的几十个弟子。
我们喜欢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很大程度上是欣赏其传递出的“侠义精神”,仗义执言、为国为民的人总能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正如我们敬佩墨子的作风和精神。
墨子其人,堪称之为“哲侠”。他开创了墨家学派,不但形成了独有的哲学体系,在文学、逻辑学甚至朴素科学方面也颇有建树。墨子所开创的墨家在战国时期就形成了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侠士”团体,为阻止不义战争而四处奔波,真正做到了言行合一。
墨子在哲学上的建树是与孔子、老子等大哲人相并称的,墨家在战国时期一度属于“显学”。儒家“亚圣”孟子,法家泰斗韩非子都感叹过:
“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孟子滕文公》)
“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子显学》)
墨子的学说在当时之所以能这么出名,与他的“非攻”、“兼爱”、“尚贤”、“节用”等亲民观点是分不开的。其次,正因为墨子讲“非攻”、“兼爱”,他跟他的弟子便能够处处为民众着想、为弱者考虑,他们的组织也逐渐成为“侠义”事业的执行者,即“墨者”。墨子,作为墨者组织的第一位“巨子”,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侠客”了。另外,《墨子》书中的《墨经》、《经说》、《大取》、《小取》等章节阐述了许多逻辑学和科学技术理论的内容,虽然一度被认为是难懂的“天书”,但不可否认地反映了墨子和墨家学派在那个时代的先进性。
墨子的理论涉及面相当广泛,所以后来的墨者对于《墨子》内容理解的着重点不同,逐渐分为“墨侠”、“墨客”(政治家之类)、“墨匠”三类,其组织也在战国末期一分为三,形成楚墨、齐墨和秦墨。汉初“罢黜百家”之后,墨家学派不但走下了政治舞台,也逐渐淡出了文人志士的视野,几乎绝迹,这与“大统一”的时代背景、“独尊儒术”的政治策略、“墨者”组织对君主集权的潜在威胁等不无关系。《墨子》这部书长久以来也很少有人读,因为书中大多是反复说教和枯燥论辩的内容,读来十分晦涩,不如《论语》的问答明快,也没有《老子》的悠然气韵。直到清代才逐渐有学者去细细研究《墨子》,“天书”《墨经》中的科学、逻辑学思想也才被人们所发掘。
因此,即使是在今天这个“国学重兴”的时候,墨家也并没有像儒释道甚至法家、兵家学说那样在学术上再度“火”起来。
虽然不“火”,但值得体味的是,墨子和墨家学派也是真正影响了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的。
我们可以看几则成语。
其一、摩顶放踵
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尽心上》,孟子说: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赞扬墨子为了“利天下”而不辞劳苦的奔波,表达了对墨子精神的赞赏和钦佩。的确,我们知道自古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班固《答宾戏》)的说法,孔墨俩人算是春秋战国时期宗师级的人物,为了理想,能这样义无反顾的豁得出自己。正像我们开篇提到的《墨子公输》篇的记述,墨子听说楚国要攻打宋国,着急得不得了,带着弟子连夜赶路,“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去阻止这场不义的战争。墨子教会了我们契而不舍、砥砺笃行。
其二、墨子泣丝
墨子讲求尚贤,为政者要亲士,而合格的士也必须有好的素质。怎么样才算合格的士呢?《墨子修身》篇说了:
“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这些道理很容易懂,但要真正做到,可就不简单了。因为,人是受环境影响的,就像染丝。
“墨子泣丝”这个成语出自《淮南子说林训》:
“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
其实原版故事是在《墨子所染》篇,先说“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然后说到“国”和“士”都要注意“所染”,要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即:
“必择所堪(湛),必谨所堪(湛)”。
这里,墨子告诉我们要择善而处。
其三、快马加鞭
与孔子一样,墨子在教育弟子的时候也很有一套。《耕柱》篇开头讲了这么一件事,说墨子责骂徒弟耕柱子,耕柱子觉得很委屈,墨子就问他“我将上大行(太行),驾骥与羊,子将谁驱?”耕柱子当然选择“骥”了,回答说“骥足以责”,墨子这时候说“我亦以子为足以责”,你就好比快马,足以担当重任,所以我要严苛的对待你啊。
很显然,这是与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的契合。
其四、墨守成规
“墨守成规”在今天是个贬义词,被用来形容人不知变通、进取。事实上,这个词也恰恰说明了墨子及墨家在“守御”方面的擅长。《墨子》里的《备城门》、《备高临》、《备梯》等十一篇(原有二十篇,后佚失)都是讲守御方法的,其中对守御战略、守御设备等的描述十分详尽,令人叹为观止。所以,“墨守成规”其实是建立在“有备无患”的基础上的。
契而不舍的精神,择善而处的态度,在教育上要有明智方法,在做事上须有殷实储备,这些为人处世之道早已融入我们的文化血液里。
回头再看看墨子,他除了是一位思维谨慎、见解亲民的哲人,一位艰苦朴素、奉行侠义的“士”,也是一位懂得教育之道,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几千年的好老师。
丁酉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