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完《大地》三部曲,总觉得作者塑造的人物不讨喜,虽然他们血脉里有那么多我们忍不住认同的东西,毕竟他们是一群生活在这块苦难土地上的同胞,而作者赛珍珠又有多年生活在中国农村的经历,对中国农民和农村环境有很深入的了解,可是这样的人物与我们之间隔着距离,不仅是文化,还有血脉相融里的情感。
在第一部《土地》里,阿兰是女主角,在二十世纪初到二十年代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处在剧烈动荡的时代,一切都在改变,一场场地震式的变革,有人能顺应时代救亡图存,更多的人却是无力掌控命运如浮萍,阿兰属于后者。
阿兰是女主角,原来不是所有女主都自带光环闪闪发光的,她身上就没有。作为地主家的厨房丫鬟,能保持清白被卖出去结婚,只是因为她丑。是的,高大的身材,平实无奇的脸,一双大脚,话还少。但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坚忍且坚韧,似乎她高大的身躯能忍耐一切苦难,一双大脚愿与王龙淌过所有坎坷,她确乎做到了。她为这个家忙内又忙外,打理家务是把好手,下地干活也不逊色于男人。其中一个细节是她回家生完儿子,再回到地里继续干活,回家还要做饭,只有眼中的疲倦透露出她的劳累,令人心疼。作为现代人的我们,确实难以想象,我们的先辈们是用怎样的心性度过那些我们无法想象的苦难日子。
书中的农民们总喜欢说一句话,这土地的收成是要看老天爷的。农民们依附土地,用自己的辛勤劳作换得土地的回报,可是有时候老天爷不高兴了,旱了或涝了,土地上就会颗粒无收,王龙一家自然也是遇到过这样的困境。一家人不想饿死,只能离开土地,成为流民流浪异乡。这个时候的阿兰又处处体现出了她的韧性和坚忍,搭棚、乞讨、偷盗等等,王龙无措,阿兰却似很熟练。这个女人用曾经流浪的经验,带领一家人慢慢熬过流民岁月。

机缘巧合之下,阿兰得到一袋珠宝,就是这袋珠宝,加上夫妻俩的勤劳和谋划,彻底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置田、买屋,王龙从一个贫农跃迁成了地主。有人说:太容易到手的金钱、名气会冲昏人的头脑,将快感的阈值调至最高。王龙就是这样一个乍富的男人,他离开土地,远离劳作带来的空虚感使他走在了思淫欲的路上,他恋上了妓女并娶回家当小妾。阿兰是伤心的,可是又能如何呢?她沉默不语,仍操持家务,照顾家人。直到临终,才得到丈夫的悔过,可是又有什么用呢?
这个人物形象很真实,我相信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定然生存过这样的人,依附男人,依附土地,被三从四德束缚,且自觉地维护这些束缚,被困住一生。只是这个人物的一生在书里呈现出来,似是一幅古旧画卷上的场景,一帧一帧,翻过去就好。渐渐地我咂摸出来,那是因为作者对此种文化熏陶下人物内心情感细腻的变化、思维模式对人性走向的把握不够,再熟悉,那也是隔着文化隔着血脉,虽说文学无国界,但文学家是有国界有民族的,没有情感文化上的认同和融入,可不就会给人隔着纱隔着海的感觉吗?
《大地》三部曲里有不少女性角色,其中我最欣赏的应该是王龙的大老婆领养的养女梅琳,她不同于大太太亲生的女儿爱兰,天真烂漫其实是只知吃喝玩乐肤浅无知任性,也不同于王源在某国留学遇到的老师的女儿玛丽,理性、博学却隔着山海的异族血脉,梅琳美丽而理性,自立自爱自强,有追求有目标,仰望未来与低头脚踏实地相结合,追求干净纯粹的感情,在她身上新与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看到新希望与新未来,的确是三大本书里最明媚最熨帖的人物形象。
读完史诗般的长卷,感叹命运的轮回,人性的复杂,人类的渺小,在人类长长的历史画卷中,我们都不过是沧海一粟,随时代浮沉而无法自主,也许唯有自强,就像最后只得一副鱼骨而归的老人,“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剩下最后的一点不屈去与命运抗争,这点尊严是生命最后的倔强与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