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记随笔
一、日记
江浙之地,是真的有底蕴。自古繁华地,文人墨客商贾,各领风骚。
一张烧饼,都能做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得不服 。
一张烧饼,能吃得我热泪盈眶。
好一句:“炉传三百世,饼香五千年”。
*这个广告文案写得太有水平了,短短几百个字,从古今传说,再到帝王,再到卖烧饼人客走他乡。字字珠玑,给了烧饼人生路。
这才是真正的以笔为生的人,要有怎样的胸襟?才能把一张烧饼写出前程。
A:“张丹丹!你又哪根筋不对了?一张烧饼,也能吃得你热泪盈眶?”
张丹丹:“阿Sir!您还别提,这张烧饼还真的吃得我热泪盈眶……。”
“您也知道,最近C市天寒呐,北风凉飕飕!我不油然就想起先贤的那千古名篇里的词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可您瞧瞧,这卖烧饼的小两口,一大早就立在寒风中烙饼了。
“天冷,这么早,我出来晨运一个小时左右,都心有不愿。”
“如果有更好的归处,谁又乐意立在寒风中这么久烙饼呢?”
很显然,店铺租金贵。巷子里头,顾客也不见到就会为了一个烧饼特意跑过去。
而立在寒风中的路口,由于烙烧饼的手艺确实地道,倒是还有不少散客。
但也有顾忌呀,想起XX,就提心吊胆。
古有卖碳翁:“卖碳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而今,烙烧饼又何尝不是呢?
“阿Sir!现在您应该看明白了吧?”
“所以呢,这个烧饼真的吃得我鼻子发酸……”。
后记:
个人所思:一张烧饼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当事人,还是比较英明的。
民以食为天,在社会正常有序运转时期,无论是以家庭为单位,还是以团体为单位,无论是起大灶还是起小炉灶,解决吃喝定是不成问题,经济条件好些的群体,甚至吃香的喝辣的,也不在话下。
可在非常时期,无论啥灶还是锅碗瓢盆油盐酱醋茶,还想与这一炉即做即烙的烧饼来拼成熟食的速度和便捷?那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试想一下场景:如果万一狼烟四起,还有条件来搭炉灶吗?还有心思和时间来做美食吗?
试想一下场景:如果遍地饿殍,时间紧迫,都是等着速食品来充饥的人,架锅碗瓢盆来烹饪,还来得及吗?很显然,无论哪一种方式,都难以干过这一炉即做即烙的烧饼 。
所以,一张烧饼,它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之无愧。在非常时期,它是一部分人口能够生存下来的硬实力,必须传承。
图文简书首发,尊重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