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是人才,一种是奴才。
但要说最喜欢,肯定是人才型的奴才,或者奴才型的人才。
先说人才型奴才。
清代雍正年间的李卫和年羹尧,两人皆是奴才出身,缘何一路高升,位极人臣?
除了两人是人才外,关键是奴才,皇帝信任。
再说奴才型人才。
还是雍正年间,湖广总督杨宗仁给雍正帝上奏折,自称“奴才”。雍正帝用朱笔划去“奴才”两个字,在旁边写了个“臣”字,并批示了4个字:“称臣得体。”
但是,这种风气不仅没有刹住,反而愈演愈烈。到后来不仅满臣,包括汉臣,上折多称奴才。
要知道,在当时,能够给皇帝单独上折的汉臣,哪一个不是闯过科举考试的独木桥,然后经层层选拔,万里挑一的人才?
雍正帝不得已正式颁布禁令:“上以奴才既称奴才,而大臣亦称奴才,甚不合体,禁止之。”
但依旧禁而不止。雍正无奈,也就默许了。
其实,人才也好,奴才也罢,是人才变成奴才,还是奴才变成人才?全在于领导喜欢与否。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环境决定了,不是你想成为什么,而是你必须成为什么。
比如前几天头条上一篇文章所说的:中国历史上每当异族入侵时,孔子的后代衍圣公,总是最早俯首称臣的那批人。
最后,来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你碰到了一个有上进心,或者做人治事比较清明的的领导,比如雍正这样的,你很有可能保住人才这顶桂冠。当然前提是,你是个真正的人才。
如果你碰到的是上进心缺乏,或者比较平庸昏聩的领导,恐怕都会争先恐后的去当奴才。
即便如此,奴才这顶帽子,也不是谁都能抢到手的,得凭本事,得是人才。
最后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深得领导喜爱的,一定是人才型的奴才(自己人),或者是奴才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