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七年三月二十四日 星期五 晴
庚戌日,黄历上说钗钏金,危执位,宜远行。
当春日的晨曦刚刚睁开眼眸,迫不及待的孩子们早已梳洗完毕。
熹微的晨光下,我们即将踏上这段多语言学习之旅。
作为文化传承不可替代的介质,语言总是以它独有的魅力承载着文明的传播。
多国语言、多国文化,多少让人有些许期待。
下飞机乘坐巴士到达接待室,已经是东京时间14点了。
一路的兴奋劲后,孩子们显得有些疲累。
吩咐好他们放好背包,我就和四位男生一起到楼下去拿箱子了。
直到第二天看到facebook的点赞;我才知道我们的行李摆放得是如此地整齐。
原来一个不经意的细节都会被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这本就是我们先贤文化的教育: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为师者当于无声处,春风化雨以润物。
孩子们一个个被民宿家庭接走后,我也跟着团队共进晚餐。
席间,每一个人谈论起自己国家的文化都是满满的幸福自豪。
那一刻,一种强烈的华夏民族之感、炎黄子孙之情悄然而生。
悠远古老的中国文化不也应更多地被世界知晓吗?
二零一七年三月二十五日 星期六 晴
昨日一整天的舟车劳顿,终可稍事休整。
早八点在民宿家庭享用第一顿早餐:面包果酱配上沙拉水果。
对于一位来自中国的老师,他们很尊敬,对我教授的古文课程更是充满了好奇。
餐桌上,我们聊起了中国历史、中国文学。
尽管我的日文和英文并不怎么流畅,但是我发现交谈其实也没想象中那么困难。
这样一扇小小的窗口,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的日本家庭生活:女主人的热情,男主人的谦逊。
他们眼中的这位来自中国的青年心怀一颗小小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的未来在新一代的年轻人身上: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中华民族的先贤和文化亦如一盏点亮的灯,指引着我们前行的路。
二零一七年三月二十六日 星期日 晴
六点的闹钟一响,我便一骨碌从榻榻米上起来了,因为今天前往雪的学校可是要达乘五个小时的巴士。
同车的小朋友,惊讶着一路上从阳光普照到白雪皑皑的气候变幻。
靠在我身上睡着的大牛一觉醒后惊恐万状:
“老师,什么时候下了这么大的雪呀?”
下车,放好行李;我也见到了好几天未谋面的小朋友。
立航一下跑了过来:“老师,好想你啊”。
看着他真诚的小眼神,我想是不是因为和新朋友还不太熟悉,让他会有点想念我这个老朋友?
我一边拍拍他的肩膀想给予安慰,一边又暗自思忖:
孩子,这不正是你的学习体验吗?在多语言下学习交流沟通。
可事实证明这完全是我的一厢情愿、自作多情了。
上一秒还这般的“温情脉脉”,下一秒已经在欢快的舞蹈里自娱自乐了。
将近七百人的欢迎仪式上,每一个团队都使出了浑身解数。
孩子们的功夫,也让整个会场沸腾了;掌声、欢呼声一片。
我也和在场的其他人一样,拿出相机记录下了这个永恒的瞬间。
古语云: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习文修武初则可启迪童蒙,正心修身,大则安邦定国,造福黎民百姓。
“屈人之兵而非取人生命”这是我们的武德精神。
因为中华自古是礼仪之邦,因为君子以仁存之心,以礼存心。
因为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二零一七年三月二十七日 星期一 雪
雪地分组,我和卓颖小朋友竟意外地分到了同一组别,B-1;加上我们,这一组共有来自五个国家的人。
生平第一次和四个外国友人同住一间榻榻米,感觉些许微妙。
我们都用自己熟悉却又略带陌生的语言介绍着彼此的学习和生活。
语言,这个人类传情达意的媒介,此刻显现着它无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语言的陌生,我们无法酣畅淋漓地交流;可我们彼此间却多了微笑的肯定。
人类的文化从来也都是情感间的灵犀相通,一个真诚的眼神也能让人感受到你的友善、你的温暖、你的文化气息。
当我字正腔圆地说起“孔-子”的时候,他们连声惊呼“I see”、“知っている”、“lo so.lo”。
中国的孔孟之道,原来也早已被世界知晓。
它成为了我们行走国际的名片,让我们在文化的路上相遇、相知、相惜。
二零一七年三月二十八日 星期二 雪
天街飞辔踏琼英,却穿庭树作飞花。
飞舞的雪花伴着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气息扑面而来。
穿好肥大的雪衣雪裤,戴上厚厚的黑色手套,卓颖小朋友说我很像一只南极的企鹅。
胖胖的绅士?这倒也好!没办法,谁叫我们今天要进行雪地活动呢。
先热个身,制作冰淇淋。
把雪揉成团状,一个个放进密封袋;将奶酪置于其间;再加上我和搭档的人工“抛雪球”,使奶酪均匀冷冻。
半小时后,拿起勺子和孩子们咂摸着亲手制作的美味时,冰天雪地里更是一种沁人心脾的凉爽啊!
齿间尚留香,脚却要动了。
勒上雪靴的最后一粒扣子,我们即将徒步远行。
在深达好几米的雪地上行走,远比想象中困难得多,深一脚浅一脚耗费体力不说,一不小心还会摔倒。
您看,有的都已经累得走不动道了;直接一屁股坐下甚或双腿一伸立马仰躺。
领路的老人用日文说着雪地里的故事;主人公是兔子、松鼠、黄鼠狼。
我们也随着他那饱经沧桑的话语,低头找寻着这群小精灵的足迹。
一个小时后,我们找了块最高处将旗子插好。
故事依然在讲述,只不过领路的人从口袋掏出一张张图片——多语言看图猜动物正式开始。
当所有人用期待的眼神静候着这些雪地精灵的中文读音时,我一字一顿地念道:兔-子、松-鼠、黄-鼠-狼。
那一刻的我听着辽阔雪地间回荡着兔-子、松-鼠、黄-鼠-狼的声音,我由衷地觉得汉语的音韵是那么地好听。
卓颖听着我们一板一眼的发音,笑得很开心。
上下五千年,从浩如烟海的经典古籍到孩童咿呀学语的汉子拼音。中国文化的传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尽其所能身体力行。
二零一七年三月二十九日 星期三 雪
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
始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民人大悦,号日燧人。
这是中国《古史考》中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
在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这样的故事就只能是神话了。
可是今天,就是现在,我们每一组拉动粗粗的麻绳;要在冰天雪地里向这位人类的祖先“致敬”。
我不知道燧人氏是否也曾在这样的天地间转动他手心的木头;祈求人类智慧的火种?
精诚所至,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星星火苗窜了出来。
小心取下火种,点燃火把;熊熊火焰顿时将柴堆团团围住。
年迈的老人吹起了悠远的萨克斯,飘落的雪花、跳跃的火光、舞动的人群;那一刻,天、地、人融为了一体。
飞落的雪花,渐渐打湿了我的脸颊;我却想起了遥远的故乡。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身处异国却让我对乡音的思念愈发浓烈;我心里清晰地知道那个声音是来自家的呼唤。
二零一七年三月三十日 星期四 雪
丙辰日,沙中土除执位,四相守日,吉期,宜移徙。
世间一切,似乎都是遇见。
冷暖相遇,有了雨;春冬相逢,有了岁月;天地相见,有了永恒。
猝不及防的相遇,让离别也变得蓄谋已久。
今天是我们要和雪的学校告别的日子。
屋外的雪渐渐停了, 这片玉树琼枝的世界里,我们的串串足印还依稀可见。
离别相拥,祝福人长久!
三毛说:天地间过客的每一个人,我们的声音和足迹如能被怀念和铭记;那便成了生命的永恒。
中巴车已发动,下一段的旅途已经开启,漫漫人生,我们一直在路上。
合上双目,一代代先辈们的身影在我的眼前浮现。
风骨如他们将中华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在天地间镌刻成了永恒。
亲爱的孩子们,无论未来你们走出多远,惟愿归来仍是少年,一个勿忘初心的中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