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虚不是问题
「感到空虚」,是普遍发生在人们生命旅程中的不速之客,一种不被人待见的恶感。面对空虚,使空虚感以正向的方式得到满足是建构健全人格无法绕过的考验。
谈到空虚,首先不能不从个人的「自我意识」说起。世俗人们常用「任性」来形容自我意识、本位主义太强的人。故不只是单亲家庭,当一个人在人格养成中,形成一个大多时候只意识到自我感受的个体,当面对习以为常的世界观需要重组,便很可能爆发忧郁、恐惧、身心失调等情况。
曾有一个个案,一位高中生,她原本是家中的独生女。母亲意外怀孕,生下一个弟弟。这位少女深感父母的爱被剥夺,竟萌生想要掐死弟弟的念头,并出现多年不曾有过的尿床行为。
空虚感,是一种绝对的虚无感?
空虚感和自我意识不可二分,没有自我意识,我们无法形成一个独特的、自立的人格。与此同时,自我感使得我们对外在的人事物做出诠释,也就是「地球是围绕着我在旋转」。
健康的人格,使一个人除了感觉地球绕着自己旋转,也了解到偶尔地球不会绕着自己旋转,并学习到生命的意义包括自身的完满,以及与他人和世界的和谐。
空虚是一种感觉自己失去重力,像是漂浮,又像在坠落的状态[1],而正是因为处于这种状态,更突显人对于被一个重力拉扯,渴望脚踏实地的本能。所以空虚感其实并非全然消极,积极来说,空虚感「提醒我们活着」,并通过天生的好奇心探问「为何而活」的求生本能。
空虚使人认识「我不是一个人活着」
「受伤了,很痛!」[2],人在这个当口都需要关爱。但有时好似自己的痛苦没人理会,这时该怎么办?
当我们从逐步找出空虚感的原因,面对空虚感造成自我内在剧烈情绪变化,乃至显现为伤害他人的外在行为(无论言行)——经常越是亲近的人,越容易受到伤害。
我们发现:空虚感,是一种对内心匮乏、失落与被剥夺的一种伤后反应。
伤后无人理会的次数多了,慢慢会加强一个人内在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尤其对于自己在乎的人,会产生「自己是不是不重要」,即存在感的动摇。
空虚感与自我意识中,「自我感」特别强烈或薄弱有很大的关系。当遭遇空虚感或其他心理伤害时,有些人容易「沉溺于舔舐伤口」,有些人则是刻意「忽略自己受伤的事实」。
在互助团体中,通过咨商师的引导,空虚寂寞的人们互相交流自己的痛苦经验。部份人不断的在诉说自我,而拒绝聆听其他人的分享。部份人则是过份倾听他者,而拒绝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实际上,两者都是一种过度注重自我内在感受与存在价值,漠视自我意识中的另一种需求,与他人真心互动:互信与互助的表现。
电影《卧虎藏龙》中,侠士李慕白对玉娇龙说:「张开手,拥有的是世界。」空虚感就像紧握的手,掌中除了空气,仅存自身。说得很容易,但体会过空虚感的人就知道,当空虚感袭来,张开手拥抱世界是那么难。
「爱」与「被爱」无法分割
当自我意识忽视与他人的关系,忽视每个人能够顺利成长,过程中来自许多他人的帮助。忽视成长,就是「从单方的要求与接受帮助,让自身成为一个有积极意识和能力,走向互助并实现互助的人」。
幸好,忽视不是一种永远的遗忘。
[1]空虚不是绝对的,一无所有的虚无,尽管空虚感有时候像是没来由的,但通过内在经验的追溯,其实都有一个实际的原因。唯独对于「原因」至「结果」之间的机转——导致空虚产生的历程——很难做出清晰细腻的量化分析。
[2]以天文学譬喻,肉眼不可能「看见」黑洞,因为没有光。空虚做为一种负面的内在感受,有如内心的黑洞,故我们往往用「伤口」将其形象化,使得空虚成为一个我们能讨论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