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大约是有了两天休息的底气,孩子们也疯玩得晚一些,收拾完上床已经10点40了,习惯性拿起手机,朋友圈点赞一轮,谷里写作营爬爬楼,再看到视频号亮起的红星……天啊,12点10分,想着自己的屡屡报警的双眼,强忍不舍,把手机扔进了床边柜。
周六睡了个午觉,晚上迟迟没有睡意,自然又是抱起手机,“批阅奏章”走一轮,然后,双十一的优惠推荐点开了,小视频加各种直播……当斜侧的身体发出疼痛的提醒,哦豁,半夜12点45…
已经有过太多这样的经历,原本只想搜索一下资料,却在一堆毫不相关的信息的打滚;当在某条新闻多停留了一会,越来越多的类似文章让我越陷越深;网购一样东西,往往刷了无数样类似,最后在眼睛屡屡报警的不适中恋恋放下手机……
于是,陷入新一轮后悔与自责,明明眼睛不好,还看这么久,明明知道浪费光阴,还无法自拔,明明知道无意义的刷屏最终还是会导致空虚和无意义,还在放任自我。暗暗下决心,再也不能这样了,下一次,又继续后悔与自责。
是啊,道理都懂,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处在便捷的互联网时代,一边刷着“放下手机拥抱生活”的美文与视频,一边沉沦,手机试图教我们如何生活,但生活不在这看不完的信息和道理中。
怎么破?
一句话:具体而细微的实际行动。
该干啥时就干啥,杜绝一心二用。一页书读一个上午,反反复复去看微信,又马上回去重读,最后啥也不看进去;在每一段工作的缝隙,时不时刷工作群家长群等各种群,似乎总会错过大事要事;陪伴孩子时,也是手机屏幕一直亮……无时无刻的在线,对各种信息似乎处于待命状态,已经让我们注意力无法集中了。最后导致工作没走心,读书没有意,吃饭不知味,和人说话没耐心。
是否把时间专注在一件事上,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该备课时认真备课,读教材读教参读相关文本,海量的设计参与只会花了眼乱了心;聚会时,好好和朋友聊聊天,没有手机的时候,心才会静一点慢一点;陪伴孩子和家人时,一起参与一起动手,而不是作为旁边者“身在心不在”,提醒自己,“我目前只能做这一件事,一心二用不适合我。”
朝着一个既定的正确的目标去使用互联网。
当然,手机等电子产品是某些场域是必需品,工作生活中离不开。但当我捧起手机之前,我给自己的定位是:现在,我要用这个工具去查找资料,那么,在页面中跳出来充满诱惑力的推送信息就影响不了我。如果是工作圈必须用到社交软件,那也不必为了“秒回”那些不紧急的信息浪费自己大量的注意力,关掉手机里的新消息提醒,集中利用一个时间来统一回复。
远离信息源,留一些时间来静思默想。
学会给自己断网,找到一个比手机能量更高的事来代替它。看过一句话:感觉当代人对“热爱生活”的定义,好像就是“美食和旅行的照片拍得好看的人。”
似乎那些美好的闲暇时光都与自己无关,真的是这样吗?
想想自己一天在手机上浪费了多少时间?如果一天平均花掉3小时,就超过了我们生命的10%,而这些时间大部分是被浪费了。那这些时间用来读一本书呢?好好做一顿美食呢?陪孩子玩个游戏呢?和家人好好聊聊天呢?去享受人与人目光交汇的温暖,去与家人共享每一餐饭的用心与爱心,去耐心等待一朵花开……
慢一点,再慢一点,远离手机,多花点时间享受浪漫而美好的人生,真正地去生活,而不是被生活。
和网络世界的热闹相比,热气腾腾的真实生活,才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