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古墓缘起
二零一九年仲秋月第一次上天柱山,自百步云梯而下被宏伟的西关壁垒砌石所震撼,抚摸刘源当年保寨纪事石刻,自心底涌动着欲探潜阳本土诞生的民族英雄念想。
二零二一年深秋,独自一人从齐云道院后山梁沿古道抵达三角凸遗址,上行约一里,密林中刚瞧见笋子尖(天柱主峰)手机没有信号,枝叶繁茂的深山老林分不清东西南北,有友人陈结根劝说退回。
此后与万涧几位友人相约皆未成。今年4月16日我寻竹到18队再次与友人刘全海相遇,他告诉我17日潜山市文物普查组去大王坟考察。机缘巧合,17日6时许骑行42公里提前抵达齐云道院。
大王坟墓行走线路及现状
拜谒大王坟墓最短线路约9华里,自齐云道院始。有三分一路程为原生态毛竹园,受去春冻雨影响,沿途尽是死竹拦路,向导刘全海油锯加上弯刀开路,非常辛苦。有三分之二路途为杉树林,杉木刺叠加菠萝没有木棍支撑实难开步。刘全海十年前来过一次,再次行走犹难找到以前荒径,此行没有向导根本找不到大王坟墓。一行人来到中涧源头小河休息10分钟,到达大王坟墓12点。
墓葬海拨953.95米。
大王坟墓现存碑刻铭文:中间为大王坟墓;右边为皇清光绪七年三月初五谷旦;左边为弟子储汉涛、陈锦荣、陈月松仝立。
碑高宽厚分别为65x39×10㎝,依碑面架盘为丁山癸向。堆土高和宽分别为1.5米、4.8米。碑两边有垒石,一级拜台,年久失修有垮塌。
墓葬周边为遮天蔽日的杉树林。此处现为天柱山林场范围。此处定位为莲花峰东面或曰百花崖下。
市文物普查组与刘全海同志达成恢复拜台约定。4月18日,刘全海邀人修砌石头拜台。
潜阳《刘氏大成宗谱》刘源传略
谱载:源,万七公子。字叔清,生於宋理宗绍定三年庚寅八月十八日辰时,淳佑辛亥中武科进士,详有传记。娶兵仕郎何旭长女燕春,生于绍定五年壬辰三月十二日申时,文武双全,传有“仙姑”之称,生子二俱殉难,生卒失记,女一,王娇。抗元战场牺牲,生卒缺。考卒于帝莴祥兴二年己卯十月十三日,奋战牺牲,葬于潜邑天柱峰西百花崖下,有碑,妣卒葬失记。
原标题“抗元刘源”
刘源,字叔清,宋末同安郡(今潜山)彭家岭人。宋末淮西野人原义兵长,安志记载:“他性慷慨,识大义,有谋略”。南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元兵大举南侵,江北军民纷纷举兵抗击元军,但都失败,刘源奉诏,组织抗元义军。将营寨从谷口建到天柱山,五里一营,十里一堡,旌旗互望,鼓角相闻,兵马往来不绝于道,四方豪杰纷纷来投,声势浩大,威震敌胆。
恭帝德佑元年(1275)安庆府镇守范文虎,屈膝投降。江北军民义愤填膺,刘源联合张德兴,率领另一支抗元义军,举兵攻克太湖,占领司空山,当地义民傅高,举兵响应。接着向湖北进军,攻克黄州、寿昌。元军派宣慰使郑鼎,率兵夺黄洲,义军与郑鼎,在樊口展开激战,大败元军,杀郑鼎于江中。义军乘胜追击,义军又占领兴、德诸郡。
帝昺祥兴二年(1279)元廷派大将昂吉儿,率精兵攻击天柱山,久攻不克,便移兵攻司空山,张德兴傅高奋勇抗击,在数倍之兵力强攻下,张德兴傅高力战而死,司空山被陷后,元兵对天柱山采取长期围困。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元军用数倍兵马进攻刘源关寨,在这最后关头。刘源和鼎建统制宁宗达在西关寨口石壁上留下了此次抗元经过记事石刻,文曰:“度宗咸淳元年,奉本朝阃命,措厝山寨保聚生民十万余众,割历十余年,北朝兵马屡次击打,保守无虞,民户春耕,冬则入寨。寨长同安郡士豪刘源叔清鼎建统制宁宗达道。”
在元兵强大的兵力攻击下,义军终因兵疲粮绝,寡不敌众,加之叛徒卖寨泄密。刘源力战而死,刘源牺牲后,昂吉儿取其首邀功,天柱山人民用檀木制成假头,佩其尸体,葬于百花岩下,并立“刘大王之墓”碑。明宣德七年(1432)宣宗朱瞻基勒封刘源为“护地大王”赐建庙宇于百花岩下(今齐云庵),成化三年(1467)宪宗朱见深降诏,迁“护地大王庙”於刘源故里彭家岭,并赐每年春秋两季庙会,以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