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深度好文)

《道德经》中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是“已经满足于”所得,而知止,则是“获取过程中”主动放弃。知足、知止,是中国哲学中独有的一种智慧。现实生活中过得很幸福的人,无非是做到了这两点。



01学会知足,方可常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长足矣。”知足,方可常乐。人生没有圆满的幸福,但却有知足的快乐。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明朝著名的理学家胡九韶便是一个知足常乐的典范。



年轻时,他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既要去私塾教书,又要去田里劳作,与多数人相比,他的日子很清苦。可他依然并不怨天尤人,甚至每天都会感念上天赐给自己的清福。



为此,他的妻子时常抱怨他:“一日三餐均是菜粥,算什么清福?”胡九韶却这样讲道:“我们有幸生活在太平盛世,不用担心战争兵祸,不用忍受饥寒之苦,家里更没有躺在床上的病人和身在监狱的犯人,这不就是人间清福吗?”最幸福的似乎是那些并无特殊原因而快乐的人,他们仅仅因快乐而快乐。



张英曾《聪训斋语》中写道: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富贵不如意,贫贱也不如意,心头知足才是如意。真正的如意,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内心的知足。知足,是一种心态。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七尺;珍馐百味,日食只需三餐。简单,再简单一点,这就是生活。



02学会知止:懂得收放自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何谓知止?《大学》中没有明说,但却给我们举出了例子:“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知止,即应当为其所应为,不为其所不应为。止言,缄口养心老子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说话必是深思熟虑的。在很多人看来,心直口快无伤大雅。其实不然。与人交往,胸怀坦荡固然值得肯定,但是,并不代表可以“口无遮拦”,无视他人的感受。一个说话“口无遮拦”的人,即使做人再坦诚,也会令人敬而远之。说话前三思,有所言,有所不言,不是“虚伪”,而是一份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止怨,克己成事古人云:“愚妄人怒气全发,智慧人忍气含怒。”愚蠢的人,总是不问缘由,动不动就生气,结果伤人伤己。有智慧的人,善于收敛脾气,理性应对,往往能远离灾祸,化解矛盾。蔺相如不计前嫌,与廉颇重归于好,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张英退让三尺,包容大度,成就了“六尺巷”的传奇故事。



正是他们没有被情绪裹挟,才避免了糟糕的事情发生;而他们的宽容,又让彼此最终握手言和。王阳明有言:“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心胸狭小的人,总感到被人冒犯,偏要争一时输赢,辩当下是非,最终泥潭深陷。心宽之人,他说任他说,他横由他横,“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仅保持了好心情,更体现了修养和风度。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一个人只有懂得在该“止”的时候“止”,才能让自己避免“水满而溢、月盈而亏”的结果。真正的大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做了什么”,更体现在“不做什么”。做人,唯有懂得适可而止,方可迎来更加广阔的天地。

还有 16% 的精彩内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支付 ¥58.00 继续阅读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桌上放着半杯水,悲观的人会抱怨它的不足;乐观的人则会庆幸还有半杯水,因而后者得到了满足。同样的半杯水,两种截然不...
    王雪霓XN阅读 299评论 0 0
  • 每天晨读晨讲 未来非同凡响 1.能量晨读: 不较劲,是一个人幸福的根源。 有个中年人觉得事事不如意,四处寻找解脱烦...
    穆希乐阅读 166评论 0 0
  • 知常曰明 出自《道德经》”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曰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
    博臻日创阅读 1,647评论 0 4
  • 文|Sinopec淡然 知足常乐,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俭欲:“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Smiles淡然阅读 2,067评论 0 4
  •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抱怨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什么怀才不遇,前途渺茫,生不逢时,己不如人。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我...
    石川河女神阅读 784评论 0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