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常曰明
出自《道德经》”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曰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说的是大同世界纷芸复杂,却都各自返回本根而清静无为,返璞归真复归于天命。复归于天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常理便明道,不认识自然常理而轻举妄作,往往会有灾难凶险。认识自然规律,才能包容万物。包容万物就会坦荡公正,坦荡公正就能全面周到,全面周到才符合自然常理,符合自然常理才能恒久,终身不会遭遇危险。
人要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融入自然,遇到事情不苛责,不强求,随心随性,道法自然,知晓自然之理才能明白道的意义。明天道,才能了人道,道常无为却无所不为。
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出自《老子-俭欲》“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指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快乐的。
人该满足的是自己的心,而不是欲望;我们只有学会了对自己的快乐负责,地位、功名、利禄也就不会成其为人生的负累和枷锁。屋大不如心宽,身安不如心安。屋不必别墅洋房,挡风遮雨即可;食不必山珍海味,满足温饱健康即可;子女不必飞黄腾达,孝敬恭顺即可。一个人内求得到的多,外求便需要的少;一个人越有内涵、底蕴,精神世界越是丰富,他的幸福感对外物的依赖就会越少。
知足的人,安身立命,有原则,有主张,不计较,不攀比,常怀感恩心,珍惜自己拥有的,立足自身,努力追求创造,而不是妄念自己未得到或者别人已经拥有的。
知止不殆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有虑,虑而后有安,安而后有得。”知止不殆,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
人若不能知止,心必逐物而弃道,随欲而失德。知止不殆,当止不止,必有所灾。进一步,万丈深渊;退一步,海阔天空。
古有越王灭吴后,功臣范蠡劝文种,说现在功成名遂了,要懂得止,激流勇退,劝文种防大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文种却不懂止,奢望功名厚禄,后来,被越王赐死。而范蠡却知止退隐,带着西施云游各方、自在逍遥寄情于山水间了。
弘一法师曾给好友夏丐尊写了一幅字:知止。二字蕴含无限深意与禅机。
人懂得止,则志有定向,行动有方向。
做人做事,明理止欲,适可而止,即可返朴还淳,安康快乐。(韩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