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谈谈见识
很多时候,成败与否取决于见识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简单的努力。今天由于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我们增长见识要比过去容易的多,但在我们心中有时依然有一道围墙,阻碍了我们的见识。
智力只是成功的诸多因素之一,远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就像有的人他很聪明,悟性也很高,但是他不愿意去沉淀,不愿意像树一样往下扎根的,深入发展,所以即使单单智力过人也不一定会成功。
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有的人记忆力好,有的人善于思考,很难用一把尺子量度量。人类发明了智商、情商等一大堆指标,就是因为人的天赋是全方位的,不是单一的。作者举例说:爱因斯坦和常人最大的不同在哪里?他认为有三个:
1.首先,爱因斯坦善于提出问题。我相信善于提问的人也善于思考,不断地通过提问来探索和发现。
2.爱因斯坦善于做白日梦。用现代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他的发散性思维非常广阔,而且他能够从中总结规律。
3.爱因斯坦是一个非常有恒心的人。他对自己的观点非常执着,并且愿意为答案寻找出答案,花上一辈子的时间。爱因斯坦不是那种寻求最快发表论文,研究课题的人,而是愿意花时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人。看到这一点我也在反思自己,有时候当自己学到了一个新知识或者新观念,然后就急于去卖弄他,却没有对它们深度思考和推敲。
如果说天才常常让我们无法望其项背,那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其他方面,比如认识上、坚持上、勇气上或方法上。所以,我们不如多学学他们做事情的方法,这些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起跑线和玻璃心。
说到起跑线,我就想起去年看的那一部印度电影《起跑线》,虽然电影背景是在印度,其实,电影中的父母放到中国也同样是一样的。
作为父母,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为了让孩子能够进好学校,夫妻二人一起做了很多很多的努力和准备,但是最后作为爸爸的男主人公了解到他这样子做之后带给别人的不公平,以及学校对该事件的处理方式之后,他放弃了让女儿去那一所学校读书,因为他明白了能让孩子变好的不是学校,而是教育方式本身。教育本身包括让孩子懂得爱、分享、承担。最后他用自己的财富去帮助另外一个比较落后的学校,翻修学校,增加教材。
玻璃心是怎样养成的?就是家长和老师不断的给孩子压力,孩子一旦出现一点不顺利,就害怕的要死,所以时间一长,孩子就容易变得很脆弱,成了玻璃心。
与其那么紧张的在意孩子的起跑线,不如试试更好的去培养孩子的强大的内心。如果孩子有一颗玻璃心在进入社会之前,大家都还可以照顾一下她的感受,但是当她走向社会之后,只是作为一个能不能够产生效益的人,而不会再有人来照顾她玻璃心的感受了。
今天,当大家都在试图抢先跑出去几十米,或者在训练那种有爆发力而没有耐力的短跑时,聪明人不妨练就一颗永远摔不坏的强大心脏。有一颗强大的心脏,自己总是能够不断地坚持跑下去,即使跌倒也能不断爬起来。如果还能一边跑一边欣赏路旁的风景,那就更好了。
论运气
关于运气这一节,作者重点引述了美国第33任总统杜鲁门的故事。
人在运气不好的时候,最需要的不是盲目的努力,而是慢下来思考,有耐心的做事。摆脱坏运气的关键是耐心,让时间成为我们的朋友。我们的任何经历,善于利用都是财富,不善于利用,都是浪费时间。社会上不是强者生产,而是适者生存。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去适应和习惯,如果你在任何一个环境都能够快速的适应,那么你生存下来也不会是什么大问题。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什么?
常言道,由俭入奢容易,反过来则千难万难。这也是很多原来很有钱的人,遭遇破产以后活不下去,或者消沉的原因,生活水平的落差和心理落差。
中国还有一句古话,叫人穷穷一时,不可能穷一辈子。所以小时候穷并不见得一辈子穷,总有富起来的时候,但是如果穷在思想上,那就是真的穷了。
作者发现,活的诸事不顺的人有三个共同的问题。
1.缺乏见识。没有见识,视野就被局限了。
2.缺乏爱。这种爱是把好的东西分享给大家。如果能把钱花在别人身上,投入到社会再生产中去,将会获得更高的回报。
3.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缺乏规矩。
小时候缺乏规矩,长大以后就没有守规矩的习惯,那么将来的麻烦就会很大。
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是否缺钱更可怕的事情没有钱,有一辈子的机会能够获得,而缺乏这三样东西,后天再获得的难度就非常大了,但是假如我们现在发现自己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去修正自己。
很多时候,成败与否取决于见识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简单的努力,见识的高低取决于我们的环境。我们要与比自己好的人为伍,实际上就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见识。
阅读的意义
关于阅读的第一意义,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见解。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如果你和某一个人都在读同一本书,那么你们将会有一个共同的话题,然后才会有更深入的交往和发展。今天我们的阅读很重要的是为了改变当下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为功力的去结交朋友。
阅读,我更喜欢读纸质书。因为我必须要有比较长的时间,不做其他的事情,我可以一边听着音乐一边读书,不像用手机看书会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从而变得更专注。
我记得是2005年的时候,我从石家庄去深圳,当时把我仅有的几本书都给带上。书和其他物品一起邮寄的,我妈妈看到那几本书之后就说你还看什么书呢?你是要考大学吗?我就没有理会她,或许这就是不读书的人是不会懂的吧。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他的生活方式,但是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完)
古月楠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