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文彬+《怎样指导小先生》+读后感

        1934年的中国积贫积弱,教育普及率极低。中国家庭的大部分父母是没有上过学的,而“今日就学的儿童,亦应有四千万”。为了提高国家教育的普及率,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小先生制。我们要在这一背景下理解本文的观点。

        陶行知先生从六个方面对怎样指导小学生做了介绍。第一,小先生的学生不要贪多,两三人为宜;第二,小先生的教学对象是没有机会上学,文化程度极低的人;第三,小先生要坚持“即知即传人”的原则,教人去教人;第四,坚持生活即教育,“文字只是生活的符号,要与生活连在一起教”;第五,学校和导师要把小先生的工作当作学校规定的正课和工学团规定的工作一样来考核和指导;第六,导师要做一个有热心,以身作则的老师。一方面要让每个小孩都愿做小先生,另一方面要让每个家长都愿意拜小孩子为先生。

        陶先生的这篇文章距离现在已经有近90年的时间了,他在本文中的很多观点对于当今时代的我们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对于家庭来说,如何培养“小先生”呢?我们家长可以在孩子这个“小先生”面前充当“小学生”。学生每日在学校学得几字或者学得技能,常识,完全可以回来之后教给家长这个“小学生”。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件趣事,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巩固孩子所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运用能力,提高了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第二,“即知即传人”的原则,要求学生充分掌握教学知识之后能够自己当老师,将知识传授给别人,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育学家认为,学生只听老师讲只能掌握所学知识的5%,而如果学生能够跟着老师做则能够掌握所学知识的50%,如果学生能够从所学知识提炼出新的知识则能够掌握所学知识的70%,而如果够教别人做那么能够掌握所学知识的100%。所以陶行知“即知即传人”教学原则,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当“小先生”的兴趣呢?陶先生给了我们答案:“导师必须把普及教育运动当作规定的正课或工作”,这告诉我们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小先生的作用,把培养“小先生”当作我们正常的教学任务,而不是可有可无;“他一方面要把小孩的热心烧滚,使个个小孩都愿做小先生,不再做守知奴。这件事是很容易成功的,大概只需一次演讲就行。另一方面,他要把大人的热心烧滚,使个个大人都愿拜小孩子做先生,不再轻视小朋友。这是一件非常难办的事,但热心、智慧与不断努力总会使您成功”,这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合作学习、上台展示等形式为学生愿意充当“小先生”,愿意充当“小先生”的学生营造环境,打造平台。

        第三,“文字是生活的符号,要与生活连在一起教”这句话告诉教师们,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就要让课堂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我们现在强调教学情境化,选取的教学素材要贴近学生生活,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是我对陶行知先生的《怎样指导小学生》的粗浅认识,由于好久不写东西了,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