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在朋友圈发了一图,给儿子做的早餐,牛奶麦片配煎蛋水果和一小块奶酪。
朋友们调侃,这是资本主义的早餐。
哪里知道,我只是偷懒,毕竟要动手做的只有热下牛奶,煎个鸡蛋。
同学问,早餐难道不吃小笼,油饼,菜饭,阳春面?
比起无论是这几个小碗小碟,还是小笼油饼阳春面,更能唤醒食欲的当然是故乡的早餐啊,香喷喷的热干面、牛肉粉、面窝、豆皮、烧梅、蛋酒......琳琅满目,可以吃上一个星期不重样。
只要闭上眼睛想一想,碧绿的葱花,绵密的芝麻酱......满脑海的在舌尖上绽放。
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心里都有一碗美食,只存在于故乡。
小时候,我贪吃零食不爱吃饭。爸爸红烧的肉蹄髈和武昌鱼,妈妈清炒的藕带和茄子豆角哪里有饼干香?盛饭时,总跟妈妈央求,再少一点再少一点。
孩童时的认识里,家里的饭菜是最没劲的,从来不觉得有一天,我会特别想念它。
那时,我还不懂得,这种味道,会烙印在味蕾上。
长大后,出国读书。初来时异国美食显得十分可爱,时间一久,那个中国胃啊,分外的想念烟火气浓重的家里的厨房。
天南海北的同学聚在一起做饭,一圈儿吃下来,唯独记住了一盘粉蒸排骨,吃得我两眼放光,念念不忘。
有时候,人就这么奇怪。这菜在家时,我从来不爱,就像多年后我定居在上海,才觉得小时候并不喜欢的热干面原来这么香。
在国外的第一个春节,几个同学聚在一起包饺子,第一口咬下去,只觉无与伦比的美丽。不管咸淡胖瘦,吃下去的仿若珍馐。
还有一次,生病了一个人在宿舍里迷迷糊糊躺了一天两夜,醒来时,特别特别想有一碗妈妈炖的排骨藕汤。
故乡的味道,会刻在胃上,跟随一生,不离不散。
回国后还是离开家乡,去另一个城市闯荡。
从一个人到两个人再到三个人,生活和工作如行云流水,去过很多地方,吃过很多顿饭,尝过各地美食,偶尔惊艳到味蕾,也不会在记忆中长留。
其实,离开太久,口味已经默默的改变,比如,接受不了周黑鸭的辣,炒菜时习惯放点点糖来提鲜。
可是故乡的味道,就是在菜场里看到有新鲜洪山菜薹的惊喜,是在菜单里发现有藕带的激动,是始终在心里,永远会不时冒出来撩动味觉的那种想念。
许忆在《旧时光的味道》里说,美食,是人最深的乡愁。
一个人长大后,总有些滋味,只停留在回忆里。
无论去过多少地方,吃过多少珍馐,最怀念的,永远是故乡的味道。因为,时光将味道烙在了味蕾上,随生而生,永不磨灭。
小时候,总以为更精彩的在我看不到的地方。
多年后,方才明白,那一碗心底的美食,始终在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