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领导
现代社会靠模仿秀出名的,学别人出名是一种便利的方法,对于老赵当皇帝也不例外,那么老赵同志有是靠模仿谁出的名?
我们常说社会是个大课堂,赵匡胤是个什么样的人,那得看看五代乱世都教给他些什么。作为后周太祖郭威贴身侍卫的赵匡胤跟着领导一路打拼,自然也会学领导的做事。
所以看看一郭威的发家史,简单来说,郭威的领导汉隐帝不听母亲让人下诏与郭威和好的劝告,领兵出征,结果被乱兵杀死,苏逢吉也自尽了。郭威不费什么力就进了开封,后来郭威派人迎接刘崇的儿子来继位,以此稳定宗室。等一切稳定之后,让手下将领发了假情报,说契丹要南下进犯了。然后就奉太后之命领兵出城,到了澶州,数千将士发生兵变,以黄旗加于其身,拥立他为帝。
赵匡胤他当年曾是 “ 黄旗加身” 一戏的配角!他又是个有心计的人, 肯定早 将 “ 黄” 剧编导演手法暗记在心 了。 后来, 他以军功升为统领禁军的殿前都点检, 并任检校太尉。 等到周世宗柴荣一死, 世子幼弱, 赵匡胤的机会来了“ 黄旗加身的修仃版——黄袍加身” 便上演。
通过这两次事件可以看出郭威是黄旗加身,赵匡胤是黄袍加身,并且二人都是以外敌入侵的名义出去溜一圈,回来就当了皇帝,由此来看,老赵是在深入的学习了老郭的套路后并加以改进的。并且更加逼真,但是学会了套路离当皇帝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怎样才能变红呢?那就需要有人捧自己了,所以老赵用了第二个字
——傍,傍上张永德
傍永德
现代社会提起这个字就会想到傍大款、傍富婆,但是虽然很毁三观,但是这个“傍”字对于某些人来说可是一个好字。
赵匡胤傍上张永德,在“高平之战”前,赵匡胤虽然与他早就相识,但并没有什么深交,在“高平之战”中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此政治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从血统上而言,并不比周世宗柴荣差。“高平之战”时,他担任着殿前都指挥使的职务,指挥殿前司禁军护卫皇帝周世宗。仗一打起来,不争气的侍卫亲军部队一触即溃,如果没有赵匡胤和张永德合作拼死冲杀,那周世宗和他的后周王朝就有点悬了。经过这场恶战,二人成了莫逆之交。除了皇帝周世宗,张永德成为赵匡胤最大的保护伞。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这次战争有这样一句话“帝自此肇基皇业”,意思是赵匡胤之所以能当皇帝,正是这高平一战奠定了基础。不过“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仅凭着武艺高强、是个打仗的好手,领导喜欢那是不够的,如果同事乃至的下属,这都是不能成功的,没有自己的武装没有自己的追随者也不能成功。
那么老赵又是通过什么办法来发展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和信徒呢?
——笼,笼人心
笼人心
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了,老赵的有一个基本的素质就是能忽悠一帮人和他共图大业,在高平之战后,为了建立一支作风过硬,能打胜仗,更重要的是能听话的禁军部队,周世宗下令“招募天下豪杰,不以草泽为阻”,在全国的范围内海选猛男(当时的“骁勇之士”,都被地方军阀们网罗去了)。各地的青壮好汉,无论是已经参了军的,还是平民老百姓,但凡有点肌肉有点身高的,都要送到京城接受政府的挑选,天下好汉都聚集到京城后,周世宗就让赵匡胤亲自挑选,将其中最有型、最彪悍的壮汉充实到殿前司的各个部队,赵匡胤对这些新招收的型男们进行严格训练,把他们一个个都训练成大内高手。
这支队伍就是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的那群人,由此可以看出,赵匡胤走的是群众路线,也正是这些下层军官的支持,老赵登基后才没生内乱。
这就是智慧,“兵强马壮”只是当上统治者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远远不是充分条件,重要的是人心。
但是有了人心只是有了基础,可是怎么找一个合适的理由来宣示自己当皇帝是天命所归呢?这就要说老赵的第四个秘籍了——造舆论
造舆论
老赵要是生活在现代肯定熟知怎样成为一名网红,他在舆论造势方面具有相当丰厚的经验,那老赵有造了那些舆论呢?
请看第三篇当皇帝也要造谣
请回看第一篇他是一个啥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