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又开始看王阳明大传,好书不厌百回读,何况这本是由日本的某大学教授冈田武彦历经25年研究王明阳的生平事迹和走访他踏足过的所有地方,把这么多年的感悟经历汇集成了这本著作,从不同的角度让读者更了解王明阳和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发展,重要的是读这上下两传这两本书能给人更多的思考和启发。这位日本学者为建立王阳明纪念馆在日本发起了募捐和号召更多的有志之士一起缅怀这位伟人的圣哲,很令我感动。
阳明心学在日本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在明朝,阳明心学很受日本人推崇,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难免有些不可思议。王阳明认为人人心中皆有良知,皆可成为圣贤。并提出了致良知的理念,简单易理解,更让日本的读者产生了极大的自信,只是两国文化背景不同,日本民族没有遭受过外族入侵,崇尚同心同德,注重团结精神,这样革新的思想,给当时的一些日本学者极大的鼓舞,跟西方的文艺复兴有些相似的地方,提倡人性自由,独立。但也有日本学者对阳明心学了解的还不是很深,认为提供人性自由,独立和平等,可以随自己的欲望和信念为所欲为,这难免歪曲了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观。“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阳明心学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人人皆有良知,心即理,心的本体纯洁无暇,本没有善恶之分,但人的私欲一产生,就有了善恶之分。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儒家的思想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也是王明阳所倡导的,致良知的方法是格物,去除私欲,破除我执,对人与事物做到没有分别心,不对象化,将事物和自己的内心合为一体以后再做整体性理解,这方面也是日本人喜欢的探究事物的方式,和心即是理,是不谋而合的。但阳明心学并不是教导我们为所欲为,被欲望所束缚了,恰恰相反,是要做到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根据事态的发展,凭借良知的指引,只要致良知,就能实现天地万物的一体之仁,万物合一,能安之若素,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最终百炼成钢。
最给我触动的是王明阳所经历的困难不是常人能想象的,在龙场艰苦的环境中,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被环境影响和改变。晚年的王阳明,以天下人的苦难为自身的苦难,以天下为己任。不顾世人的非议,为拯救百姓而东奔西走,无片刻休息,他的精神和行为都不辱其守仁之名,仁德兼备,坚守自己的信仰最终悟道成为一代圣贤。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后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