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思美人》之后看得最认真的一部剧,几乎是一集不落地看了三十几集,所以就有了写个观后感的想法。
这部戏其实不太能够算历史正剧,倒不是说考据功夫不行,因为哪怕是《雍正王朝》这样的历史正剧中的佼佼者,也经不起历史帝的玩命,而是说《天下粮田》的基调,是带有浓厚的“传奇”性质的,这从主角和反派群体中大量的虚构人物就看得出,可话说回来,不算正剧,并不代表它的精神内核不严肃,恰恰相反,这部剧的艺术表现和所表达出的价值观,是很值得说道说道的。
在我看来,“用力过猛”,这四个字是《天下粮田》的败笔,却也是它吸引我一直看下求的原因之所在。
据我所知,这部电视剧是有一个话剧版本的(当然都是改自原著小说),而且这个话剧还很成功。我自己也算个不入流的话剧爱好者,所以比较能理解很多观众说的,《天下粮田》里演员扯着嗓子喊台词,情绪浮夸的问题,电视剧的镜头很多时候是给到角色的面部的,而且电视剧不像话剧,观众的视角是处于作品的叙事空间之中,而不是坐在台下看台上,所以大张力的表演,铺陈的台词很可能会给人造成一种跳脱感,而不是吸引力,是为“过犹不及”。而昨天看到杜霄三鞭谷山,兄弟义绝这一段的时候,我几乎都要笑出来了,因为这种感觉真的就像一部电视剧里突然出来了一个话剧演员一样,杜大人那一段在台上演出来,可能是令人抚掌的表演,但在电视剧里出现,真的是蜜汁尴尬。而这种风格的东西,这部戏随处可见,尤其常见于主要正面人物的身上(作为变节者的杜霄,也是如此),这也使得本剧的主要正面人物的塑造比较失败,反倒是次要的正面人物与反派,因为台词更口语化,甚至满口黑话俗话,所以显得更有生趣,虽然看着一个未来的军机大臣说出要把潜在威胁给“超度”了之类的话,会有一种“编剧大哥你怕不是要收我的皮哟”的感觉。
除了技术性的”用力过度“外,这部戏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它无论是作为借古谈今之作,还是就史论史之篇,它所传递的理念都太激进了。
与时政相关的部分不宜多说细讲,但至少有一点是要明确的,过分地渲染贪腐集团的恐怖,在宣传上只会起到反作用,观众们不但不会对贪官最后被惩处而欢欣鼓舞,反而会为之齿冷,甚至为之毛骨悚然,这样的“用力过度”,没有必要。
至于就史论史,本剧虽不算太差,但与《大明王朝1566》与“二月河三部曲”这样的佳作相比,有一定的距离,帝制中国的权力机制,在于西汉时期基本定型后,便一直是强调制约和平衡的,穿着铁靴子,带着棺材,是没办法成为一个真正的帝制时代的“治世之能臣”的,而剧中讷亲集团的那种“自取灭亡”式的贪腐,也已经有把古代中国的吏治问题简单化甚至妖魔化的倾向了。
总而言之,这部戏如果以娱乐性来说,算是还行的,演员演技普遍不错,服装道具虽不能说考究,但也下了一番功夫,但如果以历史正剧的标准来要求,只能说是差强人意了,但再怎么说,这部剧的态度还是很严肃的,值得爱看历史正剧的朋友一观,毕竟现在这种类型的剧,已经是凤毛菱角了,有一部就看一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