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们,大家周末好!转眼又是一周了,今天我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本马克思主义著作:《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作者是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著名活动家:普列汉诺夫。
“英雄”和人类历史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问题,以至于中国人经常说“英雄造时势”或者“时势造英雄”。那么“英雄”和“时势”究竟谁造就谁呢?这个问题不止我们中国人关注,全世界都很关注,这本书,就是围绕着这个话题而展开的。
由于作者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所以我们不得不提马克思主义,提马克思主义,又不得不提二元论和一元论。所谓二元论,就是认为世界是由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组成的,一个是精神领域(唯心主义:我思故我在),一个是物质领域(唯物论:我在故我思),并为此争论不休。而马克思主义整合了两者的争论,发展了一元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本质上是同一个领域,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即辩证唯物主义。其实神经学、心理学的发展也在不断印证“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这一观点,研究不断发现一系列心理和神经活动都伴随着大量的化学物质变化。
1.辩证唯物主义跟英雄并不矛盾
马克思主义应用于社会活动中即有了下面这条大家熟悉的定律:生产力决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于是就引起了一些人的误解,他们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为了经济因素而牺牲一切其他因素并且根本否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学说,他们认为对所谓意志自由的任何否定都会导致宿命论,甚至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替“无为主义”辩护。但是作者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根本就不是因素论,更不要提它是为了什么因素而牺牲什么因素了,而且认为那些觉得辩证唯物主义是替无为主义辩护的人是缺乏逻辑思考的。作者说,“那些认为只要我们确信特定系列事件必然到来,我们就会失去促进或反抗它们到来的任何心理上的可能性的人,都是非常错误的。这里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活动是否构成必然事变链条中的必然环节。如果是,那么我们的犹豫就会更少,因而我就会更坚决地行动。”这就像是,在那个社会条件下,正常人不会去试图阻止太阳升起,因为他无法确定自己的行为跟必然升起的太阳之间有什么关联;但是一个人坚信自己做的事必然会成功,并不妨碍他努力奋斗,因为他知道,奋斗是他走向成功的其中一环,甚至他的这种“必然”的想法,反而会激励他更努力的奋斗。有种必然让人相信,不能不做点什么;有一种人称为“我既在这个位置,便不能不这样”的心绪,他让人表现出最不可遏止的毅力,实现最令人惊异的勋业。因此,“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跟“英雄式的行为”并不矛盾。
2.必然性和自由并不矛盾
理解了前面第一个论点,理解必然与自由这第二个论点就容易了。历史上常有这样的事:否定意志自由的人,其意志力往往反而超越了同时代的人。就像默罕默德、就像拿破仑,他们相信当下所走的路是必然的,但却并不耽误他们表现出几乎自发的强大意志力。所以作者认为,当我必须的行为同时也是一切可能的行动中最合我心愿的行为时,当时代需要一个人那样做,而且他所受的教育、所看的事实让他觉得他不得不那样做时,当一个人通过勇气和紧张的哲学思考活明白、认清楚、下死心时,他的自由和必然就统一了。
3.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
通过前面的分析,大家可能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个初步的答案了。很多人简单的认为人类的历史是个别杰出的人的行为主导的,例如他们认为如果不是国王路易十五因贪图美色而放弃了法国七年战争的成果,那么法国的历史就会改写。作者认为他们的说法从某些方面说是对的,但是却是以偏概全的,他们忽略了是什么赋予了路易十五的影响力,他们忽略了是什么养成了路易十五沉迷女色的特质,也就是说,他们忽略了那个社会的大环境,忽略了法国社会当时的那种组织形式......。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当事人的弱点,而在于有弱点的人被赋予的社会地位。也有很多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类的历史是由个别人思想的进步主导的,但是他们没回答是什么让这些人有了这样或那样的思想。例如人们隐约觉得是马克思发明了辩证唯物主义,但是忽略了马克思之前“唯心论”和“唯物论”以及化学、物理学、心理学的发展;人们隐约觉得一个苹果砸到牛顿的头上,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但是牛顿自己却说自己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此类推......。偶然/个人因素是对历史有促进、延迟或其它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脱离不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所谓英雄和社会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谓人,是一系列社会关系中的一员。也许是离开英雄太久了,让我们模糊了记忆,但是看看我们周围似乎也能发现,英雄是人类不断地探索,戳中了社会进程的需要。对一个人的成功来说,个人特质和周围环境都很重要,并且个人特质的发展本身也离不开他所处的环境。时势与英雄,就像大地与适合它的植物,马克思主义里,没有英雄主义、也没有虚无主义,历史是属于全人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