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精要(101)
黄岐之
“目病根原”
[摘录1] 目病者,清阳之上衰也。金水为阴,阴降则精盈,木火为阳,阳升则神化。精浊故下暗,神清故上光。而清阳之上发,必由于脉,脉主于心而上络于目,心目者,皆宗脉之所聚也。《内经》:心者,宗脉之所聚也。又曰: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宗脉之阳上达九天,阳气清明,则虚灵而神发,所谓心藏脉而脉舍神也。《灵枢经》语。神气发现,开双窍而为精明。《素问》:夫精明者,所以别白黑,视长短。目者,神气之所游行而出入也。窍开而光露,是以无微而不烛。一有微阴不降,则云雾暧空,神气障蔽,阳陷而光损矣。
清升浊降,全赖于土。水木随己土左升,则阴化而为清阳;火金随戊土右降,则阳化而为浊阴。阴暗而阳明,夜晦而昼光,自然之理也。后世庸工,无知妄作,补阴泻阳,避明趋暗,其轻者遂为盲瞽之子,其重者竟成夭枉之民。愚谬之恶,决海难流也!慨自师旷哲人,不能回既霍之目,子夏贤者,不能复已丧之明,况委之愚妄粗工之手,虽有如炬之光,如星之曜,安得不殒灭而亡失乎!
然千古之人,未有如师旷、子夏之明者,所谓盲于目而不盲于心也。古之明者,察于未象,视于无形。夫未象可察,则象为糟粕,无形可视,则形为赘疣。官骸者,必敝之物,神明者,不朽之灵。达人不用其官用其神,官虽止而神自行,神宇泰而天光发,不饮上池而见垣人,不燃灵犀而察渊鱼,叶蔽两目而无远弗照,云碍双睛而无幽不烛。如是则听不用耳,视不用目,可以耳视,可以目听。此之谓千古之明者,何事乞照于庸工,希光于下士也!
[意义] 目病是清阳之上衰。金水(肺肾)为阴,阴降则精盈(肺敛肾藏),木火(肝心)为阳,阳升则神化(肝生心长)。精浊故下暗,神清故上光。而清阳之上发,必由于脉(通过血脉),脉主于心(血脉为心体)而上络于目,心目是皆宗脉(血脉或经脉的主脉)之所聚。《内经》:心者,宗脉之所聚也。又曰: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宗脉之阳上达九天(阳升之顶),阳气清明,则虚灵(阳气外露而虚,则显神,称虚灵或空灵)而神发,所谓心藏脉而脉舍(施放)神也。《灵枢经》语。神气发现(外露),开双窍(双目)而为精明(精足神明)。《素问》:夫精明者,所以别白黑,视长短(辨精明,可查目之白黑,视野长短)。目(眼睛)者是神气之所游行而出入之窍。窍开而光露,是以(因此)无微(清彻)而不烛(明亮)。一(如果)有微阴(浊阴)不降,则云雾暧(不明朗)空(天空),神气障蔽,阳陷而光损(阴暗)矣。
清升浊降,全赖于土(脾胃)。水木(肾肝)随己土(脾)左升,则阴化(阳)而为清阳;火金(心肺)随戊土(胃)右降,则阳化(阴)而为浊阴。阴暗而阳明,夜(夜晚)晦(昏暗)而昼(白天)光(明亮),自然之理(自然规律)也。后世庸工,无知妄作,补阴泻阳,避明趋暗,其轻者遂为(变成)盲瞽之子(盲人),其重者竟成夭枉(短命早死)之民。愚谬之恶(愚昧的谬误之毒),决海难流也(海水都难洗清)!(感)慨自师旷(古代晋国乐师)哲人,不能回既(恢复)霍(失明)之目,子夏(孔子弟子)贤者,不能复已丧(失明)之明(视力),(何)况委之(托付)愚妄(愚昧妄为)粗工之手,虽有如(火)炬之光,如星之曜(照耀),安得不(怎么不)殒灭而亡失啊!
然千古之人,未有(没有)如师旷、子夏之明者,所谓盲于目而不盲于心也(自古至今,没有象师旷、子夏一样的人,目盲而心不盲。)。古之明者(古代洞察事理之人),察于未象(没成象),视于无形(没成形)。夫未象可察,则象为糟粕(废弃无用之物),无形可视,则形为赘疣(多余无用之物)。官骸(形体)者,必敝(衰败)之物,神明者,不朽之灵。达人(通达事理的人)不用其官(形体)用其神,官虽止而神自行(器官有限而神无穷),神宇(神情)泰(安宁)而天光(智慧之光)发,不饮上池(神药)而见垣人(人的五脏六腑),不燃灵犀(不用心灵感应)而察渊鱼(深水之鱼),叶蔽两目而无远弗(不)照(虽远能清),云碍(遮)双睛而无幽不烛(昏暗)(虽暗而明)。如是(由此)则听不用耳,视不用目,可以耳视,可以目听。此之谓千古之明者,何事乞照(乞求察看)于庸工,希光(仰望光辉)于下士也!
[感悟] 目病是清阳之上衰。肺肾为阴,肺敛肾藏,阴降则精盈;肝心为阳,肝生心长,阳升则神化。精浊故下暗,神清故上光。而清阳之上发,必通过血脉,血脉为心体,而上络于目,心目是皆宗脉(血脉或经脉的主脉)之所聚。宗脉之阳升之顶,阳气清明,则阳气外露而虚,则显神,所谓心藏脉而发神。《灵枢经》语。神气发现(外露),开双窍(双目)而为精明(精足神明)。《素问》:夫精明者,所以别白黑,视长短(辨精明,可查目之白黑,视野长短)。眼睛是神气之所游行而出入之窍。窍开而光露,因此清彻而不明亮。如果有浊阴不降,则如云遮天空,神气障蔽,阳陷而光暗。
清升浊降,全赖于土(脾胃)。水木(肾肝)随己土(脾)左升,则阴化(阳)而为清阳;火金(心肺)随戊土(胃)右降,则阳化(阴)而为浊阴。阴暗而阳明,夜晚昏暗)而白天明亮,自然规律。后世庸工,无知妄作,补阴泻阳,避明趋暗,其轻者变成盲人,其重者竟短命早死。愚昧的谬误之毒,海水都难洗清!(感)慨自师旷哲人,不能恢复失明之目,子夏贤者,不能复失明之眼之视力,何况托付愚昧妄为之粗工之手,虽有如(火)炬之光,如星之曜(照耀),怎么不殒灭而亡失啊!
自古至今,没有象师旷、子夏一样的人,目盲而心不盲。古代洞察事理之人,(可)察事不在象,(可)视在不成形。(夫)未象可察,则象为废弃无用;无形可视,则形为多余无用。形体衰败之物,神明不朽之灵。通达事理的人不用其官(形体)而用其神观察,器官有限而神无穷,神情安宁而智慧之光发,不吃神药而见人的五脏六腑,不用心灵感应而察深水之鱼,叶蔽两目,虽远能清,云遮双睛,虽暗而明。由此则听不用耳,视不用目,可以耳视,可以目听。这就是古来之明(智)者,为何不乞求察看于庸工,仰望光辉于下士啊!
(目为神现,耳为精足。目用在视,耳用在听。神和眼灵视力好,精足穴灵听力强。
耳聋者善视,阳体已败,故神于用;目瞽者善听,阳用既废,故灵于体。人体五脏六腑之变化,表现为气之变化,气有精神魂魄,也有五色五音,五行多种表现,五行互藏,因此,听不用耳,视不用目,可以耳视,可以目听。)
[摘录2] 疼痛
眼病疼痛,悉由浊气逆冲。目居清阳之位,神气冲和,光彩发露,未有一线浊阴。若使浊气冲逆,遏逼清气,清气升发,而浊气遏之,二气壅迫,两相击撞,是以作疼。而浊气之上逆,全缘辛金之不敛。金收而水藏之,则浊阴归于九地之下,金不能敛,斯水不能藏,故浊阴逆填于清位。金水逆升,浊阴填塞,则甲木不得下行,而冲击于头目。头目之痛者,甲木之邪也。甲木化气于相火,随辛金右转而温水藏。甲木不降,相火上炎而刑肺金,肺金被烁,故白珠红肿而热滞也。
[意义] 疼痛
眼病疼痛,悉(都)由浊气逆冲。目居清阳之位,神气冲和(宗脉聚五脏之气,气和显神灵),光彩发露,未有(不应该有)一线浊阴。若使浊气冲逆,遏(抑制)逼清气,清气升发,而浊气遏之,二气壅迫(积堵相交),两相击撞,是以作疼。而浊气之上逆,全缘辛金(肺气)之不敛。金收而水藏之,则浊阴归于九地(三焦)之下,金不能敛,(斯)水不能藏,故浊阴逆填(侵入)于清位。金水(肺水)逆升,浊阴填塞,则甲木(胆气)不得下行,而冲击于头目(目为肝之窍)。头目之痛是甲木(胆)之邪气。甲木(胆)化气于相火,随辛金(肺气)右转而温水藏。甲木不降,相火(三焦之气)上炎而刑肺金,肺金被烁(光耀),故白珠(肺气被心气所克)红肿而热滞(滞热而痛)也。
[感悟] 眼病疼痛,都由浊气逆冲。目居清阳之位,神气冲和(宗脉聚五脏之气,气和显神灵),光彩发露,不应该有一线浊阴。若使浊气冲逆,抑逼清气,清气升发,而浊气遏之,二气积堵相交,两相击撞,是以作疼。而浊气之上逆,全缘肺气之不敛。金收而水藏之,则浊阴归于九地(三焦)之下,金不能敛,(斯)水不能藏,故浊阴逆入于清位。金水(肺水)逆升,浊阴填塞,则甲木(胆气)不得下行,而冲击于头目(目为肝之窍)。头目之痛是甲木(胆)之邪气作祟。甲木(胆)化气于相火,随辛金(肺气)右转而温水藏。甲木不降,相火(三焦之气)上炎而刑肺金(火克金),肺金被燥,故白珠(肺气被心气所克)红肿而热滞(滞热而痛)。
[摘录3] 手足少阳之脉,同起于目锐眦,而手之三阳,阳之清者,足之三阳,阳之浊者,清则上升,浊则下降。手之三阳,自手走头,其气皆升;足之三阳,自头走足,其气皆降。手三阳病则下陷,足三阳病则上逆。凡下热之证,因手少阳三焦之陷;上热之证,因足少阳胆经之逆。故眼病之热赤,独责甲木而不责于三焦也。其疼痛而赤热者,甲木逆而相火旺;其疼痛而不赤热者,甲木逆而相火虚也。
[意义] 手足少阳(三焦,胆)之脉,同起于目锐眦(外眼角),而手之三阳,阳之清者,足之三阳,阳之浊者,清则上升,浊则下降。手之三阳,自手走头,其气皆升;足之三阳,自头走足,其气皆降。手三阳病则(阳气)下陷,足三阳病则(阳气)上逆。凡下(下焦)热之证,因手少阳三焦之陷;上(上焦)热之证,因足少阳胆经之逆。故眼病之热赤,独责甲木(胆)而不责于三焦也。其疼痛而赤热者,(是)甲木(胆气)逆而相火旺;其疼痛而不赤热者,(是)甲木(胆气)逆而相火虚也。
[感悟] 手足少阳(三焦,胆)之脉,同起于目锐眦(外眼角),而手之三阳,阳之清者,足之三阳,阳之浊者,清则上升,浊则下降。(阴阳互根,气为阴阳。阳有清浊之分)。手之三阳,自手走头,其气皆升;足之三阳,自头走足,其气皆降。手三阳病则阳气下陷,足三阳病则阳气上逆。凡下(下焦)热之证,因手少阳三焦之陷;上(上焦)热之证,因足少阳胆经之逆。故眼病之热赤,独责甲木(胆)而不责于三焦也。其疼痛而赤热者,是甲木(胆气)逆而相火旺;其疼痛而不赤热者,是甲木(胆气)逆而相火虚。
[摘录4] 赤痛之久,浊阴蒙蔽,清阳不能透露,则云翳生而光华碍。云翳者,浊气之所郁结也。阳气未陷,续自升发,则翳退而明复,阳气一陷,翳障坚老,而精明丧矣。其疼痛者,浊气之冲突。其盲瞽者,清阳陷败而木火不升也。
木火之升,机在己土,金火之降,机在戊土。己土左旋,则和煦而化阳神,戊土右转,则凝肃而产阴精。阴精之魄,藏于肺金,精魄重浊,是以沉降;阳神之魂,藏于肝木,神魂轻清,是以浮升。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自然之性也。
脾升胃降,则在中气。中气者,脾胃旋转之枢轴,水火升降之关键。偏湿则脾病,偏燥则胃病,偏热则火病,偏寒则水病。济其燥湿寒热之偏,而归于平,则中气治矣。
[意义] 赤痛之久,浊阴蒙蔽(壅滞),清阳不能透露,则云翳(阴影)生而光华碍(阻碍)。云翳者,(是)浊气之所郁结也。阳气未陷,续自升发,则翳退而明复,阳气一陷,翳障坚老,而精明(视力)丧矣。其疼痛者,浊(阴)气之冲突。其盲瞽(盲人)者,清阳陷败而木火(肝心之阳气)不升也。
木火(阳气)之升,机(关键)在己土(脾),金火(阴气)之降,机(关键)在戊土(胃)。己土左旋,则和煦而化阳神,戊土右转,则凝肃而产阴精。阴精之魄,藏于肺金,精魄重浊,是以(因此)沉降;阳神之魂,藏于肝木,神魂轻清,是以(因此)浮升。本乎天者(阳气)亲上,本乎地者(阴气)亲下,自然之性(自然规律)也。
脾升胃降,则在中气。中气者,(是)脾胃旋转之枢轴,水火升降之关键。偏湿则脾病,偏燥则胃病,偏热则火(心)病,偏寒则水(肾)病。济其(调和)燥湿寒热之偏,而归于平(气和),则中气治(中气足)矣。
[感悟] 赤痛之久,浊阴蒙蔽,清阳不能透露,则云翳(阴影)生而光华碍(受阻)。云翳者是浊气之所郁结。阳气未陷,续自升发,则翳退而明复,阳气一陷,翳障坚老,而视力衰退。其疼痛为浊(阴)气之冲突。其盲眼为清阳陷败而肝心之阳气不升。
木火(阳气)之升,关键在己土(脾),金火(阴气)之降,关键在戊土(胃)。己土左旋,则和煦而化阳神,戊土右转,则凝肃而产阴精。阴精之魄,藏于肺金,精魄重浊,因此沉降;阳神之魂,藏于肝木,神魂轻清,因此浮升。阳气亲上,阴气亲下,自然规律。
脾升胃降在中气。中气是脾胃旋转之枢轴,水火升降之关键。偏湿则脾病,偏燥则胃病,偏热则火(心)病,偏寒则水(肾)病。调和燥湿寒热之偏,而归于气和,则中气足。
[摘录5与(注释)] 柴胡芍药丹皮汤
黄芩三钱,酒炒
柴胡三钱 白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丹皮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左目赤痛者。
[摘录6与(注释)] 百合五味汤
百合三钱 五味一钱,研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丹皮三钱
芍药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右目赤痛者。
热甚加石膏、知母。
[摘录7与(注释)] 百合五味姜附汤
百合三钱 五味一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水土寒湿而上热赤痛者。
或不赤不热而作疼痛,是无上热,去百合、芍药,加桂枝。
[摘录8与(注释)] 茯泽石膏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栀子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石膏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治湿热熏蒸,目珠黄赤者。
[摘录9与(注释)] 桂枝丹皮首乌汤
桂枝三钱 丹皮三钱 首乌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龙眼十个,肉
煎大半杯,热服。
治昏花不明,而无赤痛者。
[摘录10与(注释)] 桂枝菖蒲汤
柴胡三钱 桂枝三钱 丹皮三钱
生姜三钱 甘草二钱 菖蒲二钱
煎半杯,热服。
治瞳子缩小者。
[摘录11与(注释)] 乌梅山萸汤
五味一钱 乌梅三钱,肉
山萸三钱,肉 甘草二钱
首乌三钱 芍药三钱 龙骨二钱
牡蛎三钱
煎半杯,温服。
治瞳子散大者。
[摘录12与(注释)] 姜桂参苓首乌汤
人参三钱 首乌三钱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煎半杯,温服。
治目珠塌陷者。
[摘录13与(注释)] 芍药枣仁柴胡汤
芍药三钱 甘草三钱 首乌三钱
枣仁三钱,生,研 柴胡三钱
丹皮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目珠突出者。
[摘录14] 医书自唐以后无通者,而尤不通者,则为眼科。庸妄之徒,造孽误人,毒流千古,甚可痛恨!谨为洗发原委,略立数法,以概大意。酌其脏腑燥湿寒热而用之,乃可奏效。若内伤不精,但以眼科名家,此千古必无之事也。
[意义]医书自唐以后无通(误传)者,而尤不通者,则为眼科。庸妄之徒,造孽误人,毒流千古,甚(十分)可痛恨!谨为洗发原委(谨慎澄清医理原由),略立(归纳)数法,以概大意(陈述医理)。酌其(辨证)脏腑燥湿寒热而用之,乃可奏效。若内伤(内科)不精,但(只)以眼科名家(出名),此(这是)千古必无(不见)之事也。
[感悟] 医书自唐以后误传,最严重的是眼科内容。庸医狂妄之徒,造孽误人,毒流千古,十分可恨!谨慎澄清医理原由,归纳数法,以陈述医理。辨证脏腑燥湿寒热而用之,乃可奏效。若内伤(内科)不精,仅以眼科杨名,这是千古不见之事。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