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一本书畅销几十年,我想,书中一定是存在着某种深远而又豁达的思想!
可能是因为好奇,或者是出于学习的心态。我翻开了这本书,已为人母的我,深知修为不够,唯有读书来凑。不断学习,如何为人父母?
1、关于《傅雷家书》的简介
《傅雷家书》最早出版于1981年,它的出版是当时轰动性的文化事件,三十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它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1966年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
《傅雷家书》获得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还被列为大型丛书《百年百种优秀的中国文学图书》之一。
本书《爱在最深切的关头,傅雷写给孩子的家书》是在《傅雷家书》的原文基础上,分年度,按主题将分文别类,以一种更简单明了的方式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一封封的信,组成的一本书。是傅雷思想的折射。思想的光辉,照亮了一代又一代。艺术造诣深厚的傅雷,写着平常的家书,但在字语言间,展现的是涉猎各个艺术领域的才能与渊博的学识。
2、《傅雷家书》讲的是什么?
书中分为四个篇章来介绍家书,分别是谈人生、谈艺术、谈修养、谈感情。
在《谈修养》中,说:“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边走边学”。回想我们人生中的每一个新阶段:第一次上幼儿园,第一次上小学,第一次离开家,第一次结婚。人生的每一个第一次,似乎更多的是在我们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发生了。而我们能做的,就是面对每一个困难,做着我们可能做的事情。
在《谈人生》的篇章中说:1、“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家,应该是无拘无束,可以让你自由自在,放松快乐的地方。
2、“同时一个人的思想是一边写一边谈出来的,借此可以刺激头脑的敏捷性,也可以训练写作的能力与速度。”将要表达的思想转换成文字的记录,两者结合带来的效果,不知觉中会提高写作能力。
关于感情,婚姻生活的艺术,傅雷每天都要和太太说上10分钟的话,说啥也可以,谈天说地,讲东聊西。傅雷的太太朱梅馥,因为爱丈夫,所以能原谅丈夫的坏脾气。美好的婚姻需要双方共同的经营和创造,“眼前双方先学习相互的尊重、谅解、宽容。”
3、育人亦是观已
每个人身上都不可避免带着原生家庭的影响。而傅雷也清楚自己的脾气,尽可能将自已的脾气对下一代的影响减到最低。但从知识分子的家庭中,我看到的是知识所带给的力量和觉悟。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进步,这或许就是“活到老,学到老”该有的样子。
我也是在为人父母以后,才明白父母的不容易。世界上知识体系学科之多,唯独没有一门学科教人们如何为人父母?而孩子却又不是千篇一律的产品,而是千差万别的个体。家庭教育总是在父母的期望与孩子的渴望中不断磨合。
傅雷丰富的学识是孩子仰望的榜样,翻译巨匠傅雷致力翻译法国文学作品,译者是原文与译文的桥梁,我们才可以理解到外国的文学作品。让我们拓宽了世界文学的视野。我们熟知的《欧也妮•葛朗台》、《托尔斯泰传》、《约翰•克利斯朵夫》等就是来自傅雷的翻译作品。
严谨治学风格,“任何作品,没有精读四五遍,决不动手。”-------这是他翻译文学作品的基本法门,正是如此精益求精的学术理念,让他翻译出来的译文,以另一种文字出现在的时候,总是那么地流畅与传神。
傅雷的家书中,总是尽自己所知所想,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向儿子教导。说教的同时又是一副平易近人的资态,从人生,从艺术,从生活,从婚姻,总是想跟孩子多说些什么,才好让孩子避免自己走过的那么坑。如此亦师亦友的父亲,对儿女来说,是幸运的。
在家书中闲聊的家长里短,是彼此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在传统观念中,对家人的聊天,不想家人跟着担心,更多的是报喜不报忧的选择。
书信年代,资讯和信息的传达速度很缓慢,经历了时间沉淀下来的东西总是显得特别珍贵。事无巨细的叮咛与嘱托,总是怕漏了些什么,哪怕能在孩子的生活中起到一丁点的作用,就已然是莫大的欣慰。
随着《傅雷家书》的翻阅,才发现,不管是出于育儿的角度,还是从文学阅读的角度,书中涵盖了人生阶段中可能遇到的困惑。
有人说过:“教育不是把一个大缸装满,教育是点燃孩子心中的火把。教育是挖掘孩子的潜能,是一个灵魂对一个灵魂的唤醒。”
父母子女一场,今生有缘相遇,无论相隔多远,子女都是父母牵挂的心心念念。这份血缘亲情,永远不会因为距离而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