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疑  -心理学小常识




猜疑心理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当一个人掉进猜疑的陷阱后,必然对他人失去信心,对自己也疑窦丛生,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身心健康。比如,见到有人背着他讲话便会怀疑在讲他的坏话;老师有时对他的态度冷淡了一些,就会觉得老师对他有了看法等等。这样下去便会由怀疑他人变为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进而失去自信。

猜疑者因为无法很好地与人交流,其结果可能就是无法交到朋友,变得孤独抑郁,这样对身心都有极大的损害。

那猜疑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呢?

1.自信心不足。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但是自尊心过强,总是用“有色眼镜”去观察别人,用别人的举动来验证自己的看法。所以越想越认为是真的,陷入猜疑怪圈而无法自拔。

2.曾经在交往中遭受挫折失败的打击。有的人以往比较轻信别人,并视之为知己,将自己的秘密告诉别人,但是却遭到欺骗,对自己造成了损失,从而导致很强的防御心理,不愿再相信别人。

如何克服猜疑心理,消除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有的隔阂和冲突,建立互信关系?

1.积极地进行自我暗示。当自己陷入猜疑时,可以暗示自己,“他们并不是在讨论我”或者“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我好,他们是善意的,是我自己多虑了”,并且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多想一些美好的事情。

2.理性思考,避免无端猜疑。当自己产生疑惑时,首先要考虑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想,理由是什么,不要朝着有利于猜疑的方向思考。在做出决定以前,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3.培养自信心。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人没有十全十美的,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要相信自己,不要拿自己的短处去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这样在工作和生活当中才能充满信心。

4.加强交流。很多时候,猜疑来源于对事物认识得不全面。当人际交往中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应该坐下来,通过谈心消除误会,可以避免许多冲突和矛盾。

5.远离是非之人。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许多时候猜疑正是因为听信了别人的谣言而产生的。

6.坚持“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善猜忌的人大多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别人要求苛刻。如果不把别人的言行变化看得那么严重,许多无端的猜疑便失去了产生的根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阿妹,一切安好,生活不易,我们都要且行且珍惜,加油(ง •̀_•́)ง
    菁琳阅读 285评论 0 0
  • 年味未尽,元宵又至;过年那几天除了陪着父母,再就是从这家饭桌辗转到那一家。茶前饭后自然少不了七大姑八大姨“谈朋友了...
    钓喵的鱼阅读 248评论 0 0
  • 自从六月份来一中跟女儿陪读之后,我发现她有点儿“退化”了,之前自己很多能做的事情也不愿意去做了,而是交给我...
    my第二天阅读 8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