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

 因为工作的原因,这两周一直没有打开文集开始写自己的下一篇回忆录。

周日的上午,我简单吃了点早饭,开始准备我的下一篇文章。这次打算写一下关于我自己,尤其是小时候那个我,小时候,自己一直有一种自我意识,认为自己与众不同,独特于其他人。但后来随着长大,这种自我意识逐渐弱化,工作进入社会后,这种自我独特的潜意识也渐渐被环境所影响,变得若有若无。为了找回和认清自己脑子里到底都有什么想法,我也开始阅读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书籍,渴望能找到想要的答案。

那言归正传,自己小时候的样子可以说算是”别人家的孩子“的一种标签。为什么会这么自夸呢?也不算是自夸,每次亲戚邻居家的长辈也会这么说我。

面对学习和上学,从小就是一个自律的孩子。在我印象里,在上高中之前我几乎每次都是放完学回到家,先写作业,不写完作业也不会出去找其他发小玩耍。有时候,也会经常喊发小同学去他家一起写作业,我爸妈从不喊我叮嘱我写作业。因为爸妈初中小学毕业,文化水平有限,也从不管我的学业,全靠我自己一个人。

我记得在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去我爷爷奶奶家,附近有很大的池塘,我还站在岸边,看着远处的水和天,自己对自己提问和默念:“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我要做什么”。后来我就自己默念给自己说了一个远大的梦想“我将来要成为让所有人都记住的科学家,给每个人都带来好处”。小小的身体里面蕴含了巨大的梦想和能量。

可能是这种自我意识的驱使,所以每次当寒暑假,或者周六日玩耍太久没学习的时候,心里总有一种“愧疚感”,愧疚自己,愧疚心里那个梦想的萌芽。因此,寒假和暑假来的时候,我都会在我住的那个屋子里贴满假期每日的日程,贴在我的床头上,同时床边的墙上,还写满了各种各样我老背诵不住的数学公式、英文单词、语文古诗等。还记得,在小学、初中暑假的日程里面,早上9点—11点写暑假作业,语文、数学、英语等各课课程都安排的井井有条;下午午睡起来3-5点去预习下一学期课程,或者看看课外书,什么四大名著,什么课外报纸等。然后下午出去找发小玩耍,晚上吃完饭还要再看会书,写写日记。

所以家里人从不管我的学习,自己就像一个学习机器人一样,每天自己给自己制定任务,自己完成任务。所以前面讲的我妈出去说的时候,别人问“你家孩子听说学习成绩不错”,我妈就很自豪地笑着说“我从来不管他,他都是自己先写作业,写完作业再出去玩”。

记得有一件事情,也让邻居都对我刮目相看。很小时候,也就在二三年级的时候,每次期末考试前一天晚上,我总是会有点发烧感冒,因为第二天考试上午,都是先考语文,所以我当天晚上就要把语文课本里常见的诗词、名人作者简介、著名段落等都要再背诵一遍。有几次都是我在家里床上拿着语文课本嘴里鼓鼓囊囊的背东西,但是家里来了邻居大人,聊天声音总是很大。我就很生气,有一两次实在忍不住了,就出去大发脾气“声音太大了,影响我背书了”,这让来家里的大人很是尴尬,后来就灰溜溜走了。可见我小时候维护自己的学习权利,脾气还是很大的。

这些印象一直在我小学记忆里,现在回想起来也很敬佩自己。但长大后,也渐渐发现这些自律也渐渐影响了自己的一些性格。比如上学时候很关注成绩排名,那小时候比较的心理就很要强,这些都会给小孩形成不好的负面影响。但好在,随着长大,上大学读研的时候,自己也逐渐松弛了很多,开始有更全一点的认知观,并不是学习成绩代表一切,人生很长,不做科学家也无所谓,不做对别人有用处的好人也没事。

但自己心里,也一直会默默记住那个——那天站在水边暗暗嘴里默念儿时梦想的小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