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思维定式”?史蒂芬.柯维在他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一章《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中是这样解释的:从广义上讲,它是指我们“看”世界的方式,主要指我们的感知、理解与诠释。
史蒂芬把思维定式比作地图,而非地域本身,认为它是由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经验以及选择打造而成,每个人都透过它来窥探万事万物。
的确,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项行动,每一句话,都是靠我们自己独特的思维定式来指导,而我们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这几天,队友的堂侄女到我家来玩,这是个不到十八岁的小姑娘,我知道她初中毕业就不再读书,而是选择了到北京打工,和她聊了一下,得之她在北京一家面包店做收银员。今天已经大年初九,照道理来说,一般“有单位”的人都已经回到了工作岗位,我问她为什么还不去上班,她说已经辞职,打算过完元宵节再去找工作,她说随便找,工作应该能找到。
想到她学历不高,收银员这件工作可替代性还挺强(当然,这应该也是我的思维定式),我建议她学点技术,比如她想要做美甲师、发型设计、美容师这一行(因为她帮我梳过头,当时随便在网上找副图,她就马上给我做出了想要的样子,所以我觉得她在这方面还是有点天分的)。她立马说,学这些还要交钱,不知道会不会被骗。一瞬间,我就想到了她妈妈,那个整天把钱挂在嘴边的堂嫂。侄女继续跟我说:我妈说了,让我挣钱少花,要留给我弟,他读书要钱!在北京我一个月挣三四千块钱,根本不够花,我妈还总让我存钱存钱。
突然挺心疼这个小姑娘的,因为我知道她说的是实情。在队友老家这个地方,真的是非常重男轻女,女儿的出生,注定就是要为儿子铺路的。不到十八岁的孩子,正是天真烂漫的年代,却已经出去闯荡了好几年,想要为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学个一技之长,都要被妈妈拦着,就因为她要挣钱,而不是花钱去学一堆“不中用”的东西,因为钱要留给弟弟读书,还要帮弟弟攒钱娶媳妇,尽管他弟弟刚刚初二。在这里,大多数女孩子生存轨迹,就是读完九年书——外出打工、帮父母攒钱给弟弟或者哥哥娶媳妇——自己嫁人的时候找婆家要一笔彩礼给娘家——到了婆家生娃(必须有儿子)——为了自己的儿子继续打工。也许很多人(包括我)都无法理解,为什么21世纪了,女性地位还是如此低下。可是,据我这些年的观察,事实就是如此,这是他们给女性的定位,也是他们的思维定式。就像我建议堂嫂,让这位侄女学点技术的时候,她说这个孩子如何如何不服管教,不听话,就是决口不提给钱学技术的事。队友劝我别管,他说在堂嫂心里,女孩子学再多本领,再多技术,都是婆家的人,以后本事大了挣的钱都给婆家,与她无关了。
真正让我感到悲哀的,还不在堂嫂身上,而在这个侄女身上。其实在我看来,妈妈虽然交代了要她存钱,但是还没有严格到把钱没收的程度,她大可以用自己的工资去学习,去投资自己,最多回家后被妈妈唠叨几句。而她,却不自觉地把妈妈那套不花钱学技术的思维带入到了自己的思想里,与其花钱去学那些不知道能不能挣钱的技术,还不如现在就把钱拿到手实在。
在这件事情里,我有我的思维定式:我认为无论是女孩子还是男孩子,都应该去学习,侄女没有了在象牙塔学习的机会,但是在社会这个大学里,应该有一技之长。所以听说侄女在当收银员,潜意识里就觉得这个工作不太好,谁都能干,被替代的可能性大。其实认真想一想,收银员也有自己的上升路线,比如收银干得好,可不可以转向后台,干财务管理相关的工作,再进一步,可以做到财务主管,CFO。也许这样的路线,符合我的价值观,或者准确来说,符合我的思维定式。但是对于她是否合适,我就不得而知了。
堂嫂也有她的思维定式:女孩子既然不读书了,就应该去赚钱、存钱,而不是继续花钱。即使不用帮家里,帮弟弟,自己早点攒钱存笔丰厚的嫁妆,找个好婆家,以后也许也能过上更安逸的生活。(我根据她平日的言行推测的)
而侄女的思维定式,也许还没有形成,只是迷惑,在想做与妈妈不让做之间挣扎。担心花了钱得不到想象的回报。
史蒂芬说:与朋友相处需要学会聆听,聆听需要耐心、坦诚和理解别人的愿望,属于品德的高级范畴。相较之下,以低投入的情感给出“高高在上”的建议,要容易得多。
在这一次沟通中,我用自己的定式去评判别人的生活,贸然给出所谓“合理的”建议,显然还是自己的修养不够,以后还需要更加慎重。
参考文献: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精华版),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