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变成了一部机器。之前我并不确定自己已经变成了机器,直到我看到了彼得.邬斯宾斯基的《探索奇迹》。我不知道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探索讨论过这个话题,邬斯宾斯基的老师葛吉夫明确提出了人的机器性,并指出世间大部分人,与其称之为人,不如称之为机器。按照我的理解,机器化了的人表现有两个,一是不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二是总是按照既定的规则、习惯、意识做事,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不能产生改变。
人容易在毫无新意,毫无波澜的工作生活中变成机器。我们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早中晚、家单位食堂,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一些事情,渐渐地,我们开始凭借经验做事,遵循一种固定不变的规律,循规蹈矩,慢慢地就成了一部机器。机器是冰冷的,它没有感情波动,对周遭事物麻木不仁,对刺激会有反应,它们也许会嬉笑啼哭,但这种反应更多的是一种本能或者说虚弱的情感。
人不是一出生就是机器,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变成机器。我们常常说有些人很有灵性,有些智力受损的人,他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你也可以从他的表情和眼睛里判断出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部机器,他的眼神是呆滞的,那反应出内心的呆滞,心灵若有光,眼神里也会有光芒。
在成为机器的路上,有些人反抗了,有些人沉沦了,有些人牺牲了。富士康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他们中的大多数正当青春年华,年轻的人思想活跃,活泼好动,但为了生计不得不在流水线上从事着重复不变的劳作。他们在一部机器里面,没有时间去思考,传输带上的零件源源不绝涌向他们,手忙脚乱,疲于奔命。有些人沉沦了,变成了一部好机器,有些人不想变成机器,他们走了或者死了。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眼前的苟且想把我们变成机器,所以我们要追求诗和远方,来摆脱成为机器的命运,我们要脱离这一成不变、毫无色彩的灰色人生,我们去拥抱诗意的生活(情感),我们去寻找能容纳心灵的远方(理想)。但是我们摆脱不了,因为人类社会需要你成为一部机器,社会大机器裹挟着你这颗钉子不断往前推进,你身不由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布鲁克斯说“起初,你讨厌它,然后你逐渐的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它”,起初你厌恶现在的生活,之后你习惯现在的生活,最后你依赖现在的生活,现在的生活从时间维度看肯定会有所改变,但是它的本质变化与否在于你本身,机器的生活是不会变化的。
远方或许并不存在你所追寻的诗意和理想,远方也或许只有包括你在内的无数个机器,在机器的眼里,看到的也只是机器。
我去过封面图片上的那片海,那是西藏的羊卓雍措(羊湖),我把车开到湖边,用矿泉水瓶装了半瓶湖水,不顾里面的漂浮物和泥沙喝了它,但是我的心灵并没有得到净化,甚至没有掀起任何波澜。后来这个矿泉水瓶一不小心掉进了湖里,我不忍心去玷污圣湖,努力想把它捡上来,但是它越飘越远,或许现在它还在羊湖的哪个落里漂浮着吧。为了弥补内心的愧疚,我到边上藏族小贩哪儿花了十块钱买了个塑料珠子,到现在都还一直挂在车上。我不能像虔诚的佛教徒一样,在他们眼里,羊湖、布达拉宫、大昭寺等是非常神圣的,能够亲眼见到它们、触摸到它们会给他们不可思议的感受,或许是莫大的欣喜、莫大的震撼、莫大的幸福感,这些我都无从体会。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其实是高晓松他妈说的,她还说“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这里就不批判新闻媒体们喜欢断章取义引用别人话的现状了,诗代表什么?我认为它代表了一种感性的东西,我将它理解成一种情感,通过阅读诗,加强自身情感体验。
葛吉夫提出成为机器是大部分人的宿命,人要想摆脱这种命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拥有意志的人,必须从身体、情感、理性三个方面协同发展,以意志控制身体、情感、理智等全部机能。人类古往今来的三条脱离机器化的道路:第一条苦行僧之道,即通过肉体极限运用。第二条僧侣之道,即无限放大情感之道(非理智的狂热、狂信)。第三条瑜伽之道,即通过知识学习锻炼理智。但是这三条道路都不能够单独成功,而应该在意志的统领下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人首先需要清醒地认识自己,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机器性,才能最终觉醒过来成为人,就好像黑客帝国里面的尼奥从矩阵中清醒过来一样。当前,无数人迷失了自我,不能清醒认知到自我,不能准确地评价自我,作为人的存在感非常弱。我们常说某些人气场强,有的人你不认识他,但是你慢慢接近他的时候,会逐渐感到他强大的气场。有的人相貌平平,但在人群中人们的注意力会首先集中到他身上。气场就是存在感强的表现,一个存在感弱的人,走到哪里别人都不会注意到他,或许你会问:那美女们呢?或许会得到很多人的关注,但是存在感不等同于能够获得关注。
有了存在感也不等同于清醒地认知自我,无数次我看着镜子里面的自己都会产生陌生感和疏离感,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这就是我吗?可是我觉得这完全就不应该是我。人类一直以来都在探寻如何去认知自我,感知自身,例如道家的打坐、佛家的禅定、瑜伽士的冥想,我无法去评判它们的效果,但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抛开一切的外在影响,耳不闻,目不睹,你只能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交流,自我的认知或许会加强吧。抛开这些不谈,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牢牢地观察审视自我,间隔一段时间就要问问自己“你是谁?你刚才做了什么?接下去要做什么?”这是与自我产生联系的步骤。
通过观察自我的第一步,逐步加强身体机能、情感体验和理智培养,最终清醒过来,摆脱成为机器的厄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