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那闺女》自播出以来就话题不断。
在最新一期的节目中,新加盟的“闺女”焦俊艳与高亚麟在餐桌上讨论人生。
高亚麟老师对焦俊艳说:
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父母在,你看不见死神;父母一没,你直面死亡……
这段关于生死的感悟引发了在场嘉宾的讨论。
傅园慧爸爸说:很快的,日子过得很快的……
袁姗姗爸爸说:父母在世的时候,没有这个压力。父亲去世,想到我很快要走这步路,就会担心,我的孩子怎么样……
这个话题也冲上了微博热搜榜,让很多网友泪崩。
越过山丘,却发现无人等候
小时候,觉得父母就像房子,为我们遮风挡雨,给我们温暖与安全。
但当时觉得,房子就是房子,我们不懂得如何和它沟通,更不会去理解它、体贴它。即便玩闹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也不会去说“对不起”。
但人到中年,才发现曾经光洁如新的房子也会渐渐老旧,甚至破败。 直到有一天,房子轰然倒塌,才突然明白:越过山丘,已无人等候。
正如电影《返老还童》中所言:我们注定要失去我们所爱的人,直到那时我们才明白,他们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重要。
也许,这就是失去的意义。
最亲密的人的逝去会影响我们的情感、生活甚至是观念。
他人所谓生老病死、节哀顺变的言语,对于生者孤独痛惜的灵魂,不过是隔岸观火的安慰。
直面死亡,让我们将回忆封存。
那些未能完成的遗憾就像是一根针插进我们的胸口,触动我们麻木的神经,让我们感到沉重与自责。
不知不觉,已错过太多
去年大热的记录片《四个春天》被观众票选为2018“最期待华语独立佳作”,多个电影平台评分9分。
这部以家庭生活为背景的纪录片,拍摄的对象就是导演自己平凡的父母。
其中有个情节让人印象深刻。
有一年,导演刚刚离家,母亲便发来短信:
早知道这么难受,干脆明年你们别回家过年了。
我和你爸平时清静惯了,也不觉得,你们来了几天又走,家里刚热闹,一下子又冷清下来,受不了。
刚才想叫你下来吃面,才想起你已经走了。
这条简单的短信像是所有子女远行时父母心态的写照,触动了很多人心底的柔软。
当我们踏上归途,父母只会在远方遥遥守望。为了不给子女增加心理压力,他们只把孤独与担忧留给自己。
曾经,我们觉得孝敬父母的机会还很多,可仔细一算,人到中年,我们每年平均回去一两次,跟他们在一起最多就六七十次。
而当我们用“多少”这个词儿来标注与父母见面的次数时,才发现这份感情原来是那么的宝贵,而我们却曾无情的浪费。
父母在尚有来路,父母去只剩归途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中国人最普遍的遗憾,之前新闻报道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贵州山区的一位老人,女儿在广东工作,每年只有春节才回家一次,过完年又匆匆离去。
母亲心疼女儿工作忙,一直报喜不报忧,几次生病也不让女儿知晓,久病成疾却假装健朗。
一个深夜,母亲抱病而去,几天后才被邻居发现。
女儿得知消息连忙赶回,看到的只是母亲僵硬冰冷的尸体。 从此以后,家中再也没有母亲等待的身影。
曾经, 我们把最坏的脾气、最多的无奈、最长久的空头支票,给了自己最重要的人。 结果,却使后悔和眼泪成为了最无用的告白。
这个时代的我们,奔波劳碌于社会,却往往忽略了“为所爱之人拼搏”的初衷。走着走着,就把最爱我们的人弄丢了。
父母为我们的生活忧心、出力,却没有时间考虑自己是否能乐享晚年。
彼时,他们老了,他们走了,没来得及告别,下辈子就再也不见。
总以为岁月很长,有大把的时间让父母等着我们,肆无忌惮地消耗着亲情的期限。
殊不知,有些等待,往往成为了永远弥补不了的遗憾及悔恨。
岁月可期,多陪陪他们,在余生有限的日子里,用我们内心最深沉的爱。
文:翟桃子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