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人们依山傍水,靠采集渔猎为生,房屋建筑多见于河流湖泊沿岸,水源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井对于人们来说是无可替代的。
而一口水井,仅仅挖通地下水是不够的。
最基础的,一处泉眼或水坑里的水要拿来使用,为免起浮沙,需要在底部以及四周铺上一层石子。
同理,井壁的砂土会使水质浑浊不堪,所以现今的水井常见砖石堆砌或水泥铺筑井壁。而在古早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掌握了造井方法。
“井”字为象形字,与“山河湖海”所不同的是,它的文字演化并没有经历多少大的变化,即最原始的水井形态。
考古学上,在黄河流域豫北地区安阳后岗遗址第二期文化时期,那时的居民就已掌握了比较高超的凿井技术。
河北邯郸涧沟遗址发现水井两口,河南汤阴白营遗址发现水井一口。水井均位于房屋附近。白营遗址发现的水井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口大底小,深11米,贴靠井壁用木棍凿榫(sun,三声)交叉扣合呈井字形木架作支护,上下依次堆垒46层。这是中原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结构最典型的水井,为研究中国水井和“井字”的起源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材料。
水井也常入诗文之中做造境之用。如“昨夜微雨,飘洒庭中,忽闻声滴井边桐”;又如“云何失旧秽,底处来新洁”;再如“君不见道傍废井傍开花,原是昔年娇贵家。几度美人来照影,濯纤笑引银瓶绠”。
除以上此美妙意境外,“井”字一释义为墓葬,且有水井五行位于阴位之说,这一说更是由来已久。
在后岗文化涧沟遗址中发现废弃水井被作为丛葬坑使用,骨架为五层叠压,其中男女老少皆有,或身首分离,或作挣扎状。
有诗文言:“井是富贵之墓,犹今言金井也”,“忽忆雨时旧井塌,古人白骨生青苔,如何不饮令人哀”。
—end—
参考资料:1.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
2.毛文锡《赞成功》
3.苏轼《浚井》(jun,四声)
4.武元衡《行路难.君不见道傍废井傍开花》
5.杜甫《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
6.张綖《仇兆鳌注引》(yan,三声)
(如有缺漏,万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