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产品靠口碑,大产品靠国民习惯

1998年,初创的腾讯公司准备开发一款名叫OICQ的即时通信软件。

(彩蛋:许嵩在灰色头像里还唱过OICQ...)

在第一次技术讨论会上,马化腾提出了一个问题:

“我们的用户会在哪里上网?”

其实在腾讯开发OICQ之前,三个以色列青年已经做出了一款全球拥有1000万用户的ICQ社交通讯软件,

与此同时,中文世界里也已经有了三款仿ICQ的软件:

台湾资讯人公司的PICQ、

南京北极星公司的网际精灵、

广州飞华公司的PCICQ。

但是马化腾的这个问题——用户会在哪里上网,却从来没有人问过。

1998年的美国,个人电脑已经比较普及,很多中产家庭、白领都有自己的电脑。

而当时的中国,个人电脑普及率不到1%,全国240万网民,七成以上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几乎没人有自己的电脑。

与此同时,1998年的中国有1万家网吧,这是中国年轻人接触互联网的主阵地。

所以,中国的网民,大多数都不知道自己下一次上网会在哪台电脑上——这才是中国用户的真实使用场景。

以色列人做的ICQ,把所有的信息,比如用户的聊天内容、好友列表等,都存储在本地主机上。

而腾讯基于对用户场景的核心洞察,第一个技术路线选择是:

让用户把所有的信息都存储在后台的服务器上,从而避免用户信息和好友列表丢失。

这样一来,只要有电脑,有网,用户就可以登录自己的账户,且不怕信息丢失。

ICQ只能与在线的好友聊天,只能按照用户提供的ID添加好友。

而 OICQ则提供了离线消息功能,可以添加在线的陌生人为好友,还有公共聊天室等。

因此,ICQ只是一款通信工具,而OICQ则演化为社交平台。

年轻人的社交动力,推动了OICQ的快速增长。

2000年11月,腾讯推出QQ2000版本,OICQ正式更名为QQ。

......

这是摘自《真需求》中的商业小故事,核心是用户场景。

它的slogan叫做:小产品靠口碑,大产品靠国民习惯。

移动互联网时代,APP爆炸,手机爆炸,

5G网速时代,流媒体爆炸,短视频爆炸。

时代对应着潮流,潮流塑造了人的习惯,而习惯决定了场景。

那些存在于真实生活、真实工作流程中的真切场景,才是一个产品的立命之所。

比如DeepSeek,用AI编程就很好用。

比如剪映,套用模板出片就很方便。

商品如此,创作也是如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