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于过节有时间思考,再加上之前也与一些朋友或者是同事沟通过,把这些沟通的东西写下来,然后把这些文章在各个群里分享,然后有很多朋友都私信给我聊了一些很具体的事情。
我发现大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和在解决事情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共性的问题。从想法到落地中间有多大的距离?可能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距离,大多数人还都在从想法到落地中间徘徊。
这让我想到了林正刚老师之前分享过,他一开始做中小企业辅导的时候,他说他与中小企业家的位置就相当于一个人站在山上一个人站在山脚下。山上的人在想我告诉你可以上来,为什么不上来?山下的人在想我也想上去,但是如何上去?林老师是觉得两方的沟通语言不同,没有形成共同的语言。后来林老师说他采用的方式是他走下来,然后伴着中小企业领导者一步一步走上去。
所以林老师是我非常钦佩的一个管理者,他可以在他六十几岁开始学打拳,还有非常清晰的计划。为了可以把他的经验帮助中小企业者,他做出了很多课程,在与这些企业沟通过程中,他不断的去更新他的课程内容,不断的去调整他的授课方式,不断的持续进步。
而对于我这个年纪或是更年轻的人来说,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反倒是没有那么严格。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会有差不离儿的心情,可以接受不完美。一点点的不完美,可能看起来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这些不完美堆积起来就会形成一个非常不好的结果。
我也有偷懒的时候,但是过去的经验告诉我,我哪怕有一点点偷懒,都总会在后面的某个阶段把这个偷懒的影响暴露出来,我往往需要更多的精力去将之前的偷懒的结果弥补回来。就像我有一个朋友开玩笑说的:刚开始糊弄工作,到后面工作弄糊自己。所以我慢慢学聪明了,我逐渐学会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要求自己做事情的时候,就按最高质量去做,却越来越发现这种笨办法往往是最快的方法。所以一开始对自己的仁慈反倒是一种无法避免的变相残忍。
打比方说我前面分享的那个文章《我如何帮我的朋友发现她的真实目标的?》,这个里面其实就是说我是没有追到最后一步的话,没有做到极致,我是没有放弃的。在做这个沟通的时候,我的目标是一定要知道她真实的实际的不能再细分的一个本质目标需求。所以我就会通过对各种问题的答案进行分解,了解每个元素,确保所有的元素都被考虑到了,所有元素都是最基本元素。这样的话再排列组合,就能知道她的优先级和重点是什么,往后做才能确保不会跑偏。否则的话,有可能我和她的沟通也会沦落到她最后的评分是不及格,既花了时间精力又没有得到好的效果。
可能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我会这么去做,或是我是怎么做到的?那是因为我在过去的生活工作过程中,由于偷懒或者是省事儿吃了不少亏。所以像前面所说的,我慢慢学会了这种笨的办法,一开始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做到极致。而且从小的时候养成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那种习惯,不问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的话就不松口,这个习惯让我逐渐掌握了这个方法。虽然有很多朋友跟我沟通的时候,就会觉得我有点较真儿,有点强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的沟通效率非常高效。
而对于强势这件事情,通过管理方式的提升,我也慢慢在调整,所以我现在尽量用一种柔和的方式把这个问题追溯下去,弱化给别人的强势的感觉,但是对于事情本身我还是一定要做到极致的。所以我相信我会越来越好,我也希望看到我这篇文章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好,让自己慢慢成长为自己最钦佩的人。
所以在与我的团队的今年开年的分享的时候,我对他们提出了三个建议或者要求;
1. 对自己所遇到的工作的目标是“完美”,而不是“可接受”。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出超出客户预期的一些行为。
2. 如果结果不完美,不要立马接受结果,要想办法去改进。
3. 如果发现可以通过调整行为来提升结果的质量,不要忽略,一定要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