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曾国藩传记,深感坚韧之难能,之可贵。
读名人传记,最令人高兴的一点是,原来他们也有那么多的缺点和不足。曾国藩年轻时候自认有三大缺点:性情浮躁、傲慢自大、虚伪不实。怎么看,都是三个贬义词,都跟成功这两个字相去甚远。所幸的是,曾国藩愿意改,三十岁那年,他立下宏愿:“学作圣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悟天理,造福黎民,是儒家信徒们毕生追求的目标,曾国藩的理想,更在此之上。
历史记载里的曾国藩,资质平平,起点甚低。从十四岁开始参加县试,七次名落孙山,第八次才终于考中秀才。这么一个“中人”想成为“圣人”,这中间的距离实在漫长啊。察看曾国藩同时代的人物,条件比他好的有很多,可是,为什么偏偏是他成为晚清政坛最重要的巨擘,甚至化身为历史评价中接近于“伟人”的存在?可以说,曾国藩性格中的坚韧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立定志向后,曾国藩不遗余力地完善自己,如何完善?他坚持“日课”,用工楷认真记日记,每天事无巨细,都用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一天的言行思想,哪一点不符合要求,都要记下来,深刻反省、改正。就是这样日积月累的研磨功夫,成就了一代人杰。
曾国藩用“日课”对自己的琢磨,体现了坚韧的一个内涵,那就是“坚持”,日日做,月月做,年年做,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坚韧的内涵,还表现为在人生一路前行之中,遇到问题,陷入困境时的应对态度及方式:柔韧和弹性。一件绸缎衣衫烧破了个洞,是把它扔掉还是把洞绣成一朵花;一盘棋开局不顺立即推枰而起,还是花更大心思把它下完,不管输赢……这,就是坚韧和不坚韧的区别。
楚汉相争,刘邦胜利,颇能说明坚韧柔韧弹性的一面。想项羽一生过得如何的快意,霸王举鼎,火烧阿房,自刎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然而“至刚易折”,“皎皎易污”,现实的世界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快意的人生往往缺乏韧性,它终使人能战胜生活的一面,而不能战胜生活的另一些面。刘邦的韧性比项羽好得多。其实刘项争锋,胜负在鸿门宴上早已奠定。按照约定,先攻入咸阳的刘邦已经可以称王,但他知道时机没有成熟,忍住了;范增设计要在鸿门宴上除掉他,困局当前,刘邦表现出了他的坚韧。先与项伯约定姻亲,谋求内应,宴会开始,做低伏小,动情地回忆往事:“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试图用并肩战斗之谊,相互守望之情打动项羽,口口声声声以“臣”自称,不惜把自己放低到尘埃里。至项庄舞剑,局势危难,又借口解手,很不体面地离开宴席。逃过鸿门一劫,刘邦继续发展壮大,终于在垓下十面埋伏困住项羽,一手除掉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成就大汉四百年基业。如果刘邦也像项羽一样缺乏韧性,估计早就意气用事,以小击大,不必多久,就会像流星一样消失在八百里秦川的长空。
坚韧方能成事,大人物如此,普通人亦然。
煎一条鱼,如何才能煎得金黄酥脆,需要坚韧;赶一趟旅途,遇山攀越,逢水涉渡,对付其中的艰难险阻,需要坚韧;做一件工作,计划方案修改变换,人际诸多纷繁交接,需要坚韧。
曾观蜘蛛织网,看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织成闪光的八卦阵,一阵风雨扑过,破了;蜘蛛在破洞处修修补补,又是一张好网;可惜路过的好事者轻轻一戳,蛛网又破了;蜘蛛从角落爬出来,再织,如此往复。我们看不到成功的蜘蛛,失败的蜘蛛,我们只看到坚韧的蜘蛛。人不也该如此吗?成功也罢,失败也罢,都是外象,重要的是,不论成功、失败,不论万人拥簇还是寂寞冷清,不论吃香喝辣还是粗茶淡饭,我们都要紧紧抓住本质:好好地活着。是的,能这样做并不容易,需要有颗坚韧的心。
坚持、柔韧、充满弹性,坚韧是修炼体悟得来的智慧,有了这种智慧,就能不疾不徐,从容游走于人世间。这是令人向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