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以为我是想说中学时吃过什么美食,那就大错特错了。食堂菜作为我国第九大菜系,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以瞎特么炒、乱特么炖、没他么肉为主要特色,实在乏善可陈。这个国家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到无法形容,经常让我们百吃不厌,魂绕梦牵的味道无法具象到某种食物,某盘菜,让你念念不忘实则是与之有关的一段经历,一个故事或者一种感觉,那种味道让你的舌尖上也长出一颗心,凭着这样的味道,你笑,也哭;你爱,你也痛;你怀念,却也不断忘记,有了各种滋味。
我的求学路都在湖北的山区,上初中的时候,要走十几里山路去学校,半人高的竹篓背的是一周的干粮,先下山,再过河,再上山,走过崎岖狭窄的山路,走过养了恶犬的人家,坐木船渡过清江,再走过镇上,穿过一大片松树林,走几里上九中。刚上初一的我,十岁出头,夏天正午大太阳顶着日头往山上赶,一丝风都没有,又累又饿又热,后来走得眼泪稀里哗啦,别人说吹口哨可以招风,便边走边哭边吹边骂,表哥一语不发很淡定坐在石头上看我又哭又吹又骂,歇好了继续走,这样的求学路走了两年。
背到学校一周的口粮千年不变,基本是:几斤米,一瓶猪油、一瓶辣酱或豆瓣酱、一包洋芋坨坨,还可能有一盒酱豆或一盒榨广椒。两个钢精不锈钢的饭盒,一个炖饭一个炖菜,炖菜一勺油一勺盐一勺辣酱,放一把洋芋坨坨,丰俭由人。我们县里的孩子走到哪里都爱吃洋芋,不知有多少人是和我一样,因为有这样的求学经历才好这口。
从小时候开始,我的悠长又单调的暑假常常由洋芋贯穿始终,有时三餐不离----早上,洋芋糊糊淘懒豆腐;中午,炕洋芋坨坨;晚上,炒洋芋片片或炒洋芋丝丝。也是这个时节,家里有学生的母亲就要为他准备这一年的口粮----依旧是洋芋,风干了的洋芋坨坨。关于此,记忆鲜活但依然简单。挑三伏最大太阳最热的天,生上柴火,挑小个儿洋芋,煮一大锅熟透了放在水里冷却,小孩子各自搬着板凳团团坐,把还冒着热气的洋芋剥皮,放在竹摺子,放到日头下暴晒,经了三五日,水分尽失,黄澄澄,装进袋子时,相互撞击的声响就像骨头磕了骨头一般清脆。
求学路固然辛苦,这些干粮固然显得贫瘠又粗陋。不过,我们却还时时眷恋这些味道,常常翻检这些过去,一点一滴都亲亲热热的,种种酸甜苦辣,回想起来最有意思,“青灯有味是儿时”,这些,给了我们这些人忆苦思甜的谈资,也成了中学时代的一个标签。
作为高中时候日常运动的保留项目,“冲早饭”是包含短跑、散打、柔道等多种体育和健身项目于一体、全员参与的综合性运动。下课铃声像电流似地迅速传出来,各楼教室的前门后门沸腾起来,脚步杂沓,许多人的步伐,急促又热烈,涌向各个楼道,到操场,如奔腾不息的河流分开,从各种方向食堂包抄。搪瓷缸的碰擦声,被撞到的惨叫声,在黄沙弥漫的操场回荡,从一食堂到四食堂,又从四食堂回响到一食堂。白软软的馒头,红油油的花卷,金灿灿的洋芋丝粑粑,让“先头部队”杀了个片甲不留,浩浩乎!一个倒下去,后面又有百十个冲上来!哥哥姐姐们都冲的不是早饭,是寂寞。-------这段描写夸张却不言过其实。
现在衣食无忧的孩子,肯定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他们有那么多新鲜的蔬菜,哪里会想到那样平淡无奇的洋芋坨坨,哪里会懂得冲早饭的无奈和快乐。那个时候的我们,在缺乏维生素和蛋白质的环境里吃着白水炖洋芋咂出生活的艰辛不易,我们还戏谑着怀念的冲早饭,我们的心头,是对青春最真挚的祭奠。
那些舌尖上单调的中学,那是我们的青春,那是我们的纪念,是我们心里的共鸣,也是过去对生活和苦难的热爱和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