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此地公映的时间犹如上帝安排的。
11月8日,第58届美国总统的人选水落石出。11月10日,大洋彼岸传来消息,一些美国民众因为不满意选举结果上街游行表示抗议,甚至出现了焚烧美国国旗的极端行为。回忆一下,除了美国的敌人,听说过美国人自己干过这事儿吗?
120帧4K3D似乎是李安这部电影最大的噱头。我不认为画面更加清晰、更加巨幅是一部电影好与坏的最重要标准,所以,没有特意跑去上海影城做技术控,而是就近找了一家老旧的小电影院看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隔壁放映厅里的电影进入到高潮时,嘹亮的配乐会穿墙到我们的耳边,却不能将我拽出电影的情境。橄榄球比赛中场休息、比利·林恩和战友们开始他们的“中场战事”之前,响起了碧昂斯演唱的美国国歌,那高亢的女声唱到:“你看那星条旗高高飘扬,在这自由的国家、勇士的家乡”,我一顿,眼前浮现为抗议特朗普当选的美国民众燃烧美国国旗的画面,继而,想起了正在美国爱荷华进修的上海青年女作家钱佳楠的文章《我所亲历的美国大选》中的片段。这个片段这样写道:“有一些迟疑,但这个学生终于问,我是个犹太裔的Gay,我感到我原来笃信的价值观被撕裂了。我现在在想,美国正在发生这么危险的转向……”哪里需要2016年11月8日美国新一届总统选举结果水落石出,我们才感知到美国正在发生危险的转向!作为美国的“局外人”,又是艺术家的李安早就敏锐地感觉到了这种转向。拥有强大吸金能力的大导演,李安可以自由地选择“这一部”电影的题材,他却选择了本·方登的同名小说,且没有过多地渲染伊拉克战场上的血雨腥风来竭尽120帧4D新技术之所能,李安更多地将昂贵的镜头语言用在了表现从伊拉克战场上荣归的B班士兵与美国社会的各种格格不入。
因为父亲已经不良于行,母亲成为家里的顶梁柱。虽担忧远在伊拉克作战的儿子的安危,这位母亲用一桌子比利·林恩喜欢的佳肴曲折地体现着她的价值观,就是为儿子在战场上的表现而自豪,所以,才会因着女儿凯瑟琳反对弟弟上战场的言论猛拍桌子。母亲的价值观我们当然不陌生,《拯救大兵雷恩》、《拆弹部队》等等伊战题材的电影,宣扬的不都是这一种积极地、昂扬的、美国必胜的信念吗?可是,到了李安的镜头面前,比利·林恩妈妈代表的不再是美国的大多数,除了她的女儿凯瑟琳外,在球场上对比利他们指手画脚的女导演、排练时小声咒骂比利他们的黑人舞者、球场的观众席里对比利他们口吐秽语的青年人、公然叫板比利他们的装卸工、觉得比利他们只值5500美元的石油大亨,以及视他们为赚钱工具的经理人,他们以各自的面目粉墨登场,是经由对美国英雄的态度而表现出来的价值观的撕裂,这真让我难过,因为,这种撕裂绝不是与我们毫不相关的,就像钱佳楠在她的文章里所言:“我的伤心与美国学生一样……世界连在了一起,发生在美国的事情同时也发生在我们中国”,所以,我的愤怒也同钱佳楠一样:“我很厌恶一种心态——看啊,美国的民主制度多么愚蠢!看啊,美国终于要走向衰落了!看啊,一个疯子上台了!”因为,世界不是跷跷板,如果美国真的衰败了,我们就能蒸蒸日上?
可敬的李安,耳濡目染的儒家生于忧患的意识,让他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他让一个很有可能淹没在猎奇、魔幻、穿越故事里的心平气和的叙事,以强势的技术创新为借口,来唤起我们关注他想让我们关注的问题:末世气味越来越浓的当下,我们应该怎么办?
李安让比利·林恩谢绝了姐姐的挽留,搁置了可能的爱情,泪眼朦胧地随班长回到了前线。就在我在猜想意外成为美国英雄的比利·林恩回到原形再度踏上战场还会不会如此幸运的时候,听闻在美国参加年度哥伦比亚大学国际理事会的校长李·布林格在得知选举结果后,马上取消所有活动搭乘最早的航班回到学校回到了老师和学生的身边。在那封安抚悲伤、愤怒的老师和学生的文章里,他写道:“此时此刻,我们必须谨守立国之本的价值观念,对思想与言论自由的承诺,对宽容与理性的坚持,对多元与异见的尊重,并竭尽我们的正直和勇气,坚守其位,各尽其职。”其中的苦心,在我看来,与李安通过电影的表述,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