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文:大地倚在河畔
在微信,时常会读到关于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人如何坚苦卓绝如何优秀的图文,话语简朴,铿锵有声,极具感染力。
1. “特殊及优秀的一代”
概言之,这些图文大致说的是,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正逢共和国百废待兴艰难创业、充满苦难与动荡的岁月,由此历练出坚忍卓绝的品质;他们接受过文革前的良好教育,知识基础扎实,又在工厂或农村摸爬滚打过,熟知社会世情;改革开放时期,他们又以个人奋发所学知识,成为时代中坚及社会栋梁;他们上有老下有少,承受与付出最多,享乐与优闲最少……有评论甚至激情宣称,这样特殊及优秀的一代,以前历史上从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
毫无疑问这一代人经历了许多,当中也有出类拔萃鹤立鸡群者。按照世俗的或某种意义上的成功标准,他们成就非凡:或刻苦钻研事业精进,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领军人物;又或工作出色屡获提拔,从处长厅长升迁至更高;也或商海弄潮艰苦打拼,成为企业精英乃至超级富豪……最关键的是,这一代人的成长过程恰与改革开放社会巨变紧密关联。
在微信群或其发起的诸如 “下乡 ××周年聚会”、“××纪念画册首发式”等活动中,时常可感受到这种年代精神及风采。我们一起谈论童年艰辛及上山下乡,谈论改革弄潮下海创业及老之将至。身居要职者还亲临活动谦逊致辞(或题词),更有同年代企业精英慷慨赞助。我们被书写被讴歌……每逢此时,你又岂能不为身为五六十年代人而骄傲!
2. 过去的幻影
然而稍加细想,瞬即又觉得,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的职责担当,出生于某个日期或年代又何以值得骄傲呢?即使值得骄傲,套用哲人叔本华的话,大概也是所谓“最廉价的骄傲” 或最廉价的自豪感吧。因为以千百万人共有的东西为荣,丝毫不能说明个人的能力与贡献,可能恰好表明个人无以为荣——优秀者总是凤毛麟角。
我们知道,集体记忆建基于群体成员个人记忆的相互汇聚作用。然而一般群体成员对过去的感受与判断时常受自身经历及眼光局限,总是将自身参与其中或作为旁观者的那部分特别看重,有意无意将其重要性放大。这说明我们的时空视阈狭窄,或类似历史哲学所指“原始的历史观察方法”——对于偌大的世界和深远的历史,只能够管窥蠡测己所参与的有限范围而无法理解及想象更多。
再者,根据集体记忆理论,人们对逝去岁月的记忆有某种重塑机制。这其中包括多少带有幻想幻觉成分的对过去岁月的美化。此理论指群体的记忆实际上是一种意象重构,社会和我们本身为了使记忆适应社会均衡条件的变化或符合此刻观念的秩序而对其进行重整,在记忆的库存中挑选,抹去其中一些,对其余加以排列,由此往往也将过去歪曲,至少造成许多改变。
因远去而变得美好,这种带有幻想的记忆试图“使自己相信:今天的世界与过去的世界,特别是与我们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相比,有些色彩单调,兴味寡然 …… 尽管我们确信自己的记忆是精确无误的,但社会却不时地要求人们不能只是在思想中再现他们生活中以前的事件,而且还要润饰它们,削减它们,或者完善它们,乃至我们赋予了他们一种现实都不曾拥有的魅力。”我们这一代人对于过去生活的回忆与判断,大概免不了也是幻影重重。
这幻影经微信的强大功能不断被复制放大,由此我们的感觉超乎寻常的好。
3. 平凡的,乃至平庸的
事实上,如果要说出我们五零后六零后的另一面,也是可以罗列许多的。远的不说,向上与我们的父辈在国家危难与战争年代的颠沛流离、大江大海、南征北战相比,我们自我感觉的那种优秀,实在也就算不了什么,至于我们老挂嘴边的上山下乡,也不过小菜一碟了(我们的父辈以我们远远不及的人生艰苦历练,各从不同角度铸就或见证了时代巨变,却少见他们自诩为空前绝后优秀的一代,他们的沉稳与矜重,不正好映衬出我们的轻浮与焦燥吗);向下相比后辈八零后九零后,我们也不见得如何优胜——我们的知识及其基础不及他们系统与扎实,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也不及,视野与思维方式也显得呆滞与保守(后辈们看待世界比我们沉稳淡定多了,这一点正好隔代传承于其祖父辈,说明他们的时空视阈与人生胸襟比我们宽广得多)。
有一位同年代熟人,青壮年一直生活在父辈荫蔽下,父辈安排的工作,父辈支助下成家立业,父辈的住房……早年一门心思追求物质财富,事事精算镏铢必较,却始终未能如愿,当然也未有承传作为工程专家的父亲的学养。步入不惑之年,由无奈渐进为“看淡 ”一切,从此过着平淡无忧的小生活。还有某君,工作诚惶诚恐谨小慎微,当了科长之后不几年,居然还当了单位最年轻的处长,谦虚之余也自觉有点了得,难掩内心一丝得意。但为了这一官半职还有职称虚衔等,人生搞得紧紧张张尽失意趣。转眼到退休,越发意识到一切不过机缘巧合阴差阳错无甚意义,如今,每日柴米油盐乐此不彼。
这就是我们,这也是我们,如此平凡乃至平庸。我们大事做不来只能做小事,甚至小事也没做多少;我们既学不来父辈的持重沉稳及敬畏心,也没有新一代的公共意识及秩序感,粗鄙狂傲,倚老卖老,不讲规则又无所畏惧……尤其是我们还欠缺一点责任感和一点担当,对于自身缺点弱点少有自我反思,轻易也就全推给 “文革”十年动乱,还悻悻然一脸无辜。
当然,说到不及八零后九零后之处,我们或会反驳说:全错!以我们五六十年代的人的全面素质,若遇上八零后九零后的社会开放环境,我们定会学得更好表现定当更佳。当然,八零后九零后也或会调侃:若我们遇着你们的历史环境条件,我们也将如你们一样优秀或更优秀。这些,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此类假设似全无意义。我只想说,我们五六十年代的人从历史的风雨彩虹和生活跌宕起伏中走来,我们有我们那些经历的记忆与情感,但毫无疑问我们绝不是空前绝后的。我们是优秀的一代,也是平庸的一代。我们身上带着时代的烙印,有时代条件也有时代局限。说准确一点:我们只是平凡一代。而这,正与八零后九零后等新生代相同。
■■ 珍重平凡人生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自诩或强求什么优秀,君不见平平凡凡是最好。十七世纪的荷兰绘画艺术家,首次将艺术的对象聚焦于生活中的平凡事物,那些至为普通琐碎的人与事作为革命性的绘画创作,居然与神圣历史、皇室宫殿、英雄伟绩同堂并置,并且成为他们绘画的中心题材和组织原则。厨房中一个正在剁洋葱或削苹果的妇人、一个在窗口张望的男人、一个用疲惫的双眼定定地看着我们的小孩……艺术家通过日常生活画面传递一种社会人生真实,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之美——存在于最微不足道最平淡无奇的事物中的美,以及它们所呈现的 “更平和的 、人人都能达到的美德 ”, 同时清楚表明,所有这些丝毫也不逊色于我们惯常所崇尚的英雄主义价值观,而且令其失色。
这个对绘画艺术史有深远影响的日常生活画派的产生,是当时荷兰社会开放进取发展迅速,精神领域自由宽容的艺术反映。如作家托多罗夫《日常生活颂歌:论十七世纪荷兰绘画》所言,艺术家们没有发明美,只是发现了美。黑格尔称他们那些面向日常生活的绘画是浪漫主义艺术的典范。
同样,我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日常生活并且意识到自我的平凡,是多么重要又多么美妙的事情!我们的平凡符合历史真实也符合生活真实。认识这一真实,我们将获得人生的新视野和对生活的准确认知,我们也将在并不完美的最微不足道的事物中发现美。这种美不需要超越或高于什么,它就存在于全部的日常生活中。
更重要的是,藉着我们意识到自身的平凡及对日常生活的真切感悟,我们将重拾真我,重获生活的价值与意义。这是最可宝贵最可珍重的。
(写于流花湖畔)
2018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