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该怎么读书?其次是书读不过来怎么办?
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对所有人是真问题,第二个问题对一些人是真问题。书读不过来,主要是二十岁到五六十岁以知识为职业的人的烦恼,并且会有一种急迫感。所以,中山大学查借阅图书排行榜,发现排名第一的是一位在读文科博士,微信好友只有大约50位,一年借读670本书籍。浙江大学一位大学生,微信好友31位,一年读书296本。同是读书人,一对比,我的焦虑指数就会飙升。好在今年计划减少出差,多陪娃多读书。
至于第一个问题“现在怎么读书”,还是比较好回答,在我,书分“正经书”和“闲书”。“正经书”要读得仔细要做笔记,读读就会搁下,有需要再读一次。“正经书”往往是有需要的时候读得多读得快。“闲书”翻得快读得轻松自在就好,又开心又为难是可以一口气读完但想一口气读完却没时间。
对于“阅读”这事儿,我觉得现在有点道德绑架了,觉得不读书就没文化,比较low,我的理解是,爱读就读,不爱读没啥问题,有知识并不意味有文化,有文化又有执行力这事儿还是要多与人打交道才能领悟。阅读而不思考,不过是两脚书橱而已。
接下来说说最近读过的几本书。
01 《人间有味》
写吃的,在我心里,排第一的一定是梁实秋。昨晚枯坐无聊,又把他的《雅舍谈吃》翻出来读一遍。梁的书细细回忆北平食物,其中的味道是现在这个时代不可替代的。
汪曾淇的美食散文,排第二。君子之文如其人,淡如水,真水无香。作为一个江南人,汪先生没有地域偏见,走遍各地,敢吃爱吃会吃也善于观察记录,最重要文风始终如一,仿如对面坐着读者,娓娓道来,不急不火,把自己体察的生活趣味慢慢地说出来,细腻温和不带强迫,始终淡然清雅。
汪先生的人间系列,另外两本是《人间草木》、《人间有戏》。
02 《活着活着就老了》
知乎一直有人黑冯唐,以至于之前我对他的书毫无兴趣。书哥春节前送我的礼物里,就有这本《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完之后,不得不说,此人真是有才。协和医科大学博士毕业,然后去美国留学学了管理,从事医疗投资,出版了诗歌小说散文…是个跨界跨得令人佩服的同龄人。当然,对于他的散文,读这本就够了。不卖弄有思考,比“矮大紧”来得朴素,哈哈!
03 《独立日—我可以到你家看看吗?》
爱生活,从爱自己的家开始。
家就是另一个自己。现代人一般都将社交放在茶室、咖吧或者酒店,不再轻易把朋友带入自己的家居空间,是因为开始有了隐私意识,维护个人的尊严。
能有机会走入不同人的“家”,观察别人是怎么生活的,这本书是一个媒介。文字、图片都很好。
安置家居或者购房,我觉得男人得听女人的,因为爱家是女人的本能。
04 《书读完了》
不知道读什么书,我就会翻阅梁文道的《我读1-4》中他曾经读过的书,或者梁文道在《开卷八分钟》推荐的90本书。更多的时候,是跟随一些专业人士读他们推荐的书,有些公众号如《不止读书》、《有书》、《社会学了吗》等,推荐的书都很不错。当然,我的选择比较有限,以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文史哲为主。
《书读完了》算是金克木的读书笔记集吧,谈了对中国四书五经的读后感,也有一些西方名著的思考、推介。读书、读人、读物,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梁文道说“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深为赞同!
05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从香港好友送我的,竖版,阅读起来蛮大的挑战。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曾经在2011年由大陆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来就买不到了。有人把作者和柏杨、李敖归为一类,以为是以批评为主,其实也不尽然,更多是讨论20世纪中国人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影响。比如,作者认为中国人虽然受到西方个人主义思潮影响,但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还是基于“集体”思考。
本书并不那么学术,更多是一种对中国文化和深层次文化结构的独立思考。读不下去,你读到哪里,就当这本书就到那里好了。剩下的想读就读,不读放一边,有所感悟的时候再读反而能读得下去。
也可以读读外国人写中国人或中国文化的书,比如美国传教士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气质》。
书是读不完的,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出发,读几本经典,我觉得足够了。
所以,书读不过来不是问题,反正有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