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风云》中视线存在感极强,但入目时总是泫然欲泣,急欲表现,结果被说被脑子反应慢、走后门的女子。
她的特征:自己存在的意义在乎别人眼里自己是什么样子;我现在不行以后也不行,就连想想激励自己都是一种奢望;三流医学院毕业,成绩一般,没想过仁和进修完后能留院,只想着进修过就会有进步;我底子不好,现在努力还来得及吗?
她的内心独白:所有人认为我都是走后门的,所有人都看不起我。
她的爱情观:希望在自己心仪的男人面前有一天能像路晨曦那样出色,获得青睐;卑微的爱恋。
她的选择:她可以做个畅销的漫画家,或做个别人眼里漂亮的小废物,努力着。
面对困惑的人,会在自己面临选择时有以下三种选择:1.自己剖析解决;2.找自己信赖的人咨询,寻找解决办法;3.听别人的话做自己决定。她找寻了她仰慕的庄老师,庄老师给予的意见前问:你是不是一定要选择当医生?得到确定回复后说:好,那就自己和自己比,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不要和别人比;你在漫画领域很有天赋,可能有所成就,但在这个领域(胸外临床)或许很努力,或许很普通。
想思考两个问题:1.面临选择时如何选择是最好的?
2.这样怯懦的性格是怎么养成的?
一、选择
无疑她是幸运的,一直很喜欢漫画,从小的玩伴有人脉介绍给她,只要她愿意,她可以开启另一种人生;她非常幸运,碰到老师的爱人,获得进修的机会。
在亲子领域我们思考的实际价值在哪里呢?
1.面临选择时该选自己擅长的,还是所爱的?
2.怎样开启孩子的无限种可能,而不是唯一:优秀的学习成绩。
3.怎样激发孩子的内心驱动力动力,而不是一直鞭子驱赶。
思考:
1.面临选择时该选自己擅长的,还是所爱的?
俞洪敏说:“做我爱的定律”就是听从内心的声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寻找为自己生命带来意义、价值、充实感的事情。
“做我所擅长的定律”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让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使自己获得成就感。
蔡永康曾经说过一席话:喜欢和不喜欢的认知需要过程,不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要做学到东西的事。
所以,真的面临选择时,“以人为本”,听取孩子的想法,认真考虑孩子的想法,给出孩子你的意见。能够把问题给孩子说透,让孩子明白接下来因为选择的不同,等待孩子的两条路是什么?孩子会面对什么?
理性的孩子大多会选择自己擅长的,因为本性使然,他们会在乎自己的实际价值和利益所得,这是从小的本性使然。感性的孩子会选择自己的所爱,因为他们更愿意做令自己高兴的事情。所有的事情不是非黑即白,所以在面临选择时我们就不能要求孩子的选择是一样的。
2.怎样开启孩子的无限种可能,而不是唯一:优秀的学习成绩。
85年左右的人记忆应该还是这样子的:走艺术类院校并非最佳选择,好好学习才是正道。时至今天,甚至更早,艺术类院校学生的生存能力应该最好了。世界在变化,爸爸妈妈的眼光也要变化。
哈佛的最新研究:关注孩子从语言,数字逻辑、空间视觉、音乐、肢体运动、个人内省、自然观察、人际方面。
生活中,多和孩子有情感交流,及早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所在,重点加强,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让喜欢研究的孩子做科学家,喜欢动手的孩子做专业性人才,喜欢做菜的做厨师。引导孩子及早关注自己兴趣、想要所在,并付出时间和精力,做到前瞻性人员,或许是孩子能得到的最大成就感。社会上不乏各种高学历人员,但每个行业的专业性人才都很缺乏,引导孩子的眼光紧盯行业前5,并成为那样的人比只盯学习成绩这一唯一结果或许更有价值。
3.怎样激发孩子的内心驱动力动力,而不是一直鞭子驱赶。
现在孩子大多补课,但是效果:很多孩子都不确定自己的补课是否有用。父母则觉得别人都补了,我们也得补,或者补了成绩都不好,不补不就更差了。
兴趣引发学习动力,想要做好的欲望更容易进入专注状态,明确的目标更容易让孩子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很多孩子制定学习目标后,却不知道如何去具体实现学习目标。是目标引导还是家长越俎代庖至关重要。计划需要孩子自己做,经过自己思考、自己设计、自己制定符合自己学习习惯的计划。孩子更知道自己能力水平和问题。家长则有意识引导孩子树立榜样,崇拜伟人,激发孩子想要向伟人学习,想要变得更好的欲望。激发孩子向伟人学习具体的点:如意志、性格、学识、才华,而不是笼统的一句向伟人学习。
孩子再学习过程中最难做到的是持之以恒的坚持;其二出现问题根本不知道如何提问,放任问题溜过。
我女儿进入复习阶段,跟她问如果你的错题本还没有好好使用,那就赶快做好。她答应,去年就跟她一起做过,她做我看,所以今年我就没查。那天一个比她大的孩子跟她讲到学习方法时说到错题本,问:知道怎么做吗?她无法用语言具体说出。问:多久看一次?答:做了就不看。或许她知道如何做,却说不出;她做了不回顾,是不知道多久回顾一次,还是知道不想回顾,或许该是家长真正关心的问题,而不一味焦点在:你为什么成绩不好?
二、这样怯懦的性格是怎么养成的?
情绪平和、稳定的妈妈给孩子自信。积极的教养方式,耐心倾听孩子的委屈并给予疏导会使孩子更加乐观积极向上;否定、批评、训斥,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使孩子怯懦,充满失败感。
小的时候经常被说“不”的孩子,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总是做不到,不聪明,能力差,不如别的小朋友,会失去尝试的勇气。
总是被比较,永远是“别人家孩子”闪光下那团灰影,从来不试着去碰触那团光,更不要提超越那团光。少批评多鼓励。
责骂和打骂,打骂的后遗症不仅是身体,更多的是心灵。孩子会如乌龟般缩进自己的小壳,不愿接触外界。这样会让他更有安全感。
控制欲极强的爸爸妈妈,在各种我是为你好的声音中替孩子做了各种决定,限制着孩子的行为,最终养成了一个特别没有安全感,害怕尝试的孩子。
过度保护的爸爸妈妈,跟总是回答“不”的爸爸妈妈比,他们更主观,不需要孩子提问,指令直接是“你不可以。。。”不可以坐在地上,不可以弄脏衣服,不可以和陌生人说话,不可以奔跑。。。长期的言语警告,孩子陷入害怕做-做不好-不敢做的境况。
经常在外面和很多人面前被批评,丧失自尊。没有自尊的孩子没有内心驱动力。正确做法:人前不批评,人后多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