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读到史铁生的《合欢树》,它感动了我。
我想这个世上一如史铁生的人很多,活在日子里,痛苦着、压抑着、忧伤着、坚强着。
文章从作者十岁写起,“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年轻也讲起自己当年十岁左右写作文的故事。儿子一边对着墙打乒兵球,一边故意气母亲,而母亲不愠不恼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开头就像一部电影镜头,画面感极强,母子二人一站一坐,打乒乓球声;蓝地白花的裙子。静与动,温馨、生机、祥和。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作者一语带过,语言控制极强。我想史铁生写这一句话时,心有多痛,多疼;多无奈,多没法。但作者把情感加压,涌动的泪水咽下,不让他人所知,苦自己尝,慢慢咀嚼。
好在,母亲不离不弃,相依为命的母子蹒跚在比树叶儿还稠的日子里。
有人或许会说,这样活着是煎熬,是切肤之痛。是的,不经历的人根本体会不到,也不懂得双目失明,双耳失聪,没了双腿,没了双手,四肢没了的人怎么活着!
有人说,没见他们哭过,都在笑。你看庙前寺后双目失明的算卦先生,笑迷迷的给人掐算生辰八字。
笑是痛苦的“药引子”,哭在黑夜里。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儿子是母亲的心头肉,那有母亲不疼自己的孩子,唯有母亲的疼爱才能支撑苦难中的孩子活下去。
一点挫折,一些痛苦,一场灾难,都有可能让人活不下去。“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母亲的心,有时做儿子的体会不到,母亲比他更痛苦,更难受。
看到孩子有个灾、有个病的。只要能使孩子好起来,母亲宁愿病灾生在自己身上。
记得有一年我女儿低烧不退,每次去化验血,妻子跪在化验室外双手合十祈祷,我们那段也奔忙于庙宇之间,烧香叩头。
没法的无处觅的求助于神灵,精神心情的虚空的寄托,以求自我安慰。
“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
我相信文字是疗伤减痛的良方,深有同感。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母亲看到儿子写小说可以忘记苦闷,麻木痛苦。史铁生的母亲抓住儿子的救命稻草,不辞辛苦,劳累;鼓励儿子,操持着命若琴弦的儿子。
二十岁残疾,三十岁作品获奖,十年里母亲经历了什么,离他而去,离开了她疼爱的儿子。
史铁生的成名离不开母亲。他躲开登门采访的记者,“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病中的孩子的烦躁往往发泄在母亲身上,此刻作者对离世多年的母亲的良苦有了反省,内心由此有自责、愧疚,瞬间泪水朦胧,吹刮的风荡起绵延的忧伤。
“不想回家”,是啊。一个大男人不愿意回家,情愿在街上溜达,也不愿意跨进那扇门。是痛、是伤吗?
母亲不在了,已永远离他而去,让他活下去的人走了,疼爱关心他的人没了。痛啊,伤啊,不愿触摸那扇门,那个院落,那个家。
邻居告诉他“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
一株弱小的秧苗,母亲在路边挖出来种在花盆里,一年又一年,经风雨,顶烈日。母亲不离不弃,精心呵护长成茂盛的大树。又多像作者的命运,一路走来,累痛了日子,忧虑了光阴。
“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真的,我们对悲伤痛苦不敢也不愿直视,提及,更不愿触碰;直想麻木悲苦,不然苦乱思绪顾不及周遭的一切。
母亲倾注的心血,又何尝不是对儿子深沉的爱。合欢树犹如作者的命运,犹如母亲的爱,犹如含辛茹苦的母亲。
院里刚生的小孩瞪着眼晴看树影儿,不哭不闹。母亲的恩泽惠济后人,母爱得以永恒。
“我摇着车子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侍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文字里流淌的绵延不绝的伤感,读者掩面,泪水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