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一课的框架式写作,是讲写作技能的话,这一课则是讲写作运营。
一、用框架写作法回顾内容
二、心得
1、学课程设计框架,课程内容是总分结构。
先以概念辨析引出论点,什么是复利思维、复利式写作,为什么要复利式写作,接下来分别阐述几种复利式写作。
以“反--反--正”案例来分析现象,引出how该怎么做的干货,在干货部分,继续补充正反案例对比,加强论证。
在接下来分别阐述每种复利模式时,结构基本以“what—why—how”模式,论述观点时列举案例,进一步阐述why,和how干货交叉进行。
我发现课程设计结构与黄金圈法则(为什么--怎么做--做了什么)有雷同。而在“为什么”中穿插案例说明,分析好处和坏处,最后抛观点。
2、几种复利模式帮你确定方向
质量复利模式,需要借鉴古典老师的4度,即深度、高度、广度、温度,这需要平日的积累。
分发复利模式,侧重于蹭热点,关键词,质量要求相对低,多平台分发扩大影响力,有短期效应。
变现复利模式,同一个内容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体验,从文章到流量到课程设计,将一篇发挥到极致。
以人脉为复利,提醒我们注意发放朋友圈,这是微商可借鉴的,增加朋友圈粘度,另外与牛人链接扩大影响力,是之前根本没敢没想过的,也是必须的。
以人设为复利,强调个人践行风格扩大影响力,比如秋叶老师的日更,张萌老师的早4点起床等。这一点对于名不见经传的我等素人来说,可暂时不必考虑,当然大咖需要考虑的。
对于我来讲,追求质量模式是需要功力,需要长期的积累,是长远目标,是日后必须的方向。我想我比较适合以分发为复利的模式,暂时不要求多高的质量,从蹭热点、关键词、观点文入手,小打小闹先慢慢起步求得短期效益,一边注意形成自己的风格,积累到一定的量再图发展。
同时平台发放后的文章,考虑变现模式,是不是可以多方面争取变现,能否与音频课相结合,一鸭三吃,比如一篇文章可以加工成书评,拆书稿,说书稿,音频课,拆书课。
另外也要注意人脉复利模式,扩散影响力,发朋友圈和牛人链接。至于人设复利,现在作为一个素人,暂时没有考虑,表现出自己本来的风格就好。
3、课后感
老实说,本节课从听课到笔记整理做思维导图,再到现在的呈现出来的作业,我花了4个多小时的时间,觉得很值。起初觉得秋叶大叔的作业在第1课时,感觉干货多多,之后的作业相对比较简单,小确幸、金句等,不知道接下来的作业会是什么样子,说的投稿任务呢?为什么没有要求每天写文章之类的东东呢?
现在经过第2次课之后,我都忍不住向秋叶老师表白,大奈老师,大奈写作营!我特别喜欢秋叶大叔的授课方式,它有授人以渔的感觉,提供方向感,每一堂课,都是满满的干货,有相对大的信息量,虽然消化需要时间,但我喜欢这样的方式,一次系统的输入,比每天只讲一个小部分的零碎,更便于吸收。
就如同有的人读书,喜欢一开始就精读,随时停下来对某个部分做读书笔记;而有的人是喜欢先泛读一遍,然后再对自己感兴趣的点精读,做梳理。我是后者的学习方法,所以我喜欢秋叶老师一次课的系统输入后,自己再有重点地精读和吸收,如此,比每天零碎一小课的方式收获多,会应用的自然会将课程内容复习到方方面去呈现。
期待接下来的课程,感恩秋叶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