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次家长活动,我们谈到对孩子的理解和接纳。有家长说:“可是,我们担心如果总是理解和接纳他,会把他惯坏了,他对自己的要求太低,变成一个好吃懒做的人怎么办?”
有类似顾虑的家长很多,最常被提到的一句话就是“慈母多败儿”,担心对孩子太好了,接纳理解孩子会把孩子宠坏了。
那么接纳孩子是不是就会把孩子宠坏了?这里我们就来看看溺爱和接纳的区别。
溺爱是完全满足孩子的需求,特别是物质需求,虽然有时候也觉得孩子的要求不合适,但是最多是嘴上唠叨两句,行动上还是会满足孩子的需求。比如:之前有一位来听课的奶奶说到自己上初中的孙子,想吃什么家长就得给买什么,不买就生气。不管水果多贵,想吃就要买。这种孩子不是孩子的问题,是父母小的时候就让孩子感觉,他可以要所有东西,只有他要父母就会给。
对于孩子的行为也没有界限, 孩子想要多看一会儿手机,只要磨一磨,家长就没办法了,只好答应,底线不停的往后退,孩子不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的,哪些是不可以的。
溺爱是无法接受孩子出现负面情绪,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就会希望感觉哄好孩子,不管做什么,能让孩子心情好最重要,对于行为没有界限。
这样的孩子是不是安全感很强呢,很自信呢?并不会,因为父母给的是物质的,不是精神上的支持和理解,所以,孩子可能要了很多物质的东西,却并没有建立一个强大的内心。而因为到了外面的世界,没有人会再满足他所有要求,他可能就会受不了,最后可能留在父母身边做个啃老族。
知道溺爱的问题,选择相反方式,严厉对待孩子的家长也很多,既然“慈母多败儿” 那就要对孩子严一些,让孩子长记性。 可是,如果我们小时候曾经被严厉对待过,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被父母严管时候的感受和心态,就能知道这种方法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我们群里的一位家长对孩子很严厉,为了让孩子写好字,把格尺都打断了, 结果孩子不但没有更好好写字,反而是开始反抗,跟父母对着干。
这两种教育方式都是把孩子当孩子,从一个居高临下的家长的角度来对待孩子的,溺爱是什么时候都觉得孩子是孩子(尽管孩子可能已经三四十岁了), 要帮他做所有事情。 严厉的方式是觉得孩子太小,必须管着孩子,需要对孩子的控制权。
上面两个极端都不是很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 高情商的教育方式是接纳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精神个体。 这里的指接纳更多是接纳孩子的情绪,认为负面情绪也是健康的表达,但是对于孩子的行为会有一定的界限。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会陪伴孩子一起经历情绪, 引导孩子找到改进行为的方式和方法。比如:当孩子写作业写的很烦,发脾气的时候,会同理孩子的心情。同时,会在行为上界定一定的界限,比如生气的时候可以打打靠垫发泄一下,可以表达出来,但是不能打人,不能伤害自己等等。会陪伴孩子一起去面对问题,而不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比如和孩子一起思考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情,如何有效安排时间来加快写作业的速度等等。 这样的家长让孩子感受到他是被爱的,帮助孩子看见自己内在的力量,这样的孩子是不可能成为败儿的。
还有家长会问,我是想接纳孩子,但是孩子对自己要求太低,接纳他就怕他太容易满足,如果家长推一推孩子就可能会更好,可能会达到更高的标准。 比如,孩子写字写的不好看,如果接纳孩子,他就不想练了,觉得自己写的挺好了。 这个问题,家长忽略了上面高情商家长的第二部分,就是除了接纳情绪要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内在力量。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不靠谱, 或者等不及、不相信孩子会有自己的力量出来,于是就急于去管孩子。曾经一位家长说,让我等半学期帮助孩子培养出写作业的好习惯,我会疯了。 如果我们半学期都等不了,结果可能是以后更长时间都在这件事情上焦虑和纠结。
这个时候, 家长需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教育孩子,是调整自己的心态。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上面的提到的家长都会喜欢用到一个字"怕”, 怕孩子被惯坏了,怕孩子自己要求太低。 当我们家长带着怕,带着对孩子的不信任,不需要说出来,孩子就能从我们的沟通中感受得到。 作为孩子,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在你自己小的时候,如果父母觉得你自己管不好自己,不信任你的时候, 你会有什么感受。 所以,家长首先要放下“怕”, 把“怕” 换成爱,换成信任。 这是父母升级最关键的部分,也是最难做到的部分。 因为大部分家长小时候没有得到过这种爱和信任,于是也不知道,不确定如何给到孩子。 实际上, 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找回这个部分的过程。 最好的老师,是孩子, 孩子对于父母的爱,对于父母的那份信任,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第二点就是陪伴孩子找到他自己的力量,我们叫做“赋能”。 赋能不是我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我引导你找到你可以做什么。 比如上面写字的案例, 如果感觉孩子写的字需要改进,首先肯定孩子字写地好的地方, 让他看到自己已经做到的部分。 然后,可以用不同的字帖来让孩子感受,如果是他,他会更喜欢哪一种字, 怎么样才能写好。 遇到问题,和孩一起面对解决。 在家里也可以常常用留言条、写信等方式让孩子看见爸爸妈妈写的字, 和孩子分享,自己怎么练习写字的。 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是和自己在一起的。 上面这些方法的核心是,家长作为一个引导者,用提问、游戏、互动等方式,让孩子看到自己内在的力量。 这个过程本身,是比写字这个结果更重要的。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认为,自己有能力, 在他背后感受到爸爸妈妈的信任和支持,遇到问题懂得思考想办法解决,这样的孩子就可以自信面对未来的生活,即使是面临挫败。
最后,父母的“身教”是更重要的,把焦虑孩子的时间放在丰盈自己身上,家长展现给孩子的生命状态, 是对孩子最好的影响。
所以,慈母不一定多败儿,而是要看这个慈母是溺爱孩子、惯着孩子的慈母,还是一位能够把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精神个体,理解和接纳孩子,帮助孩子成长的慈母。
做一个让自身有力量,同时能够给孩子力量和爱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