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韩寒电影《后会无期》里有句台词,“听过了很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因为其文学性,传播范围很广,我们可以在很多的场合听到这句话。
这是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它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层,这是个青年,从书中或者老人口中听得很多的“道理”,饱读诗书;
这二层,这个青年生活潦倒,一生落魄无为;
这活脱脱的一副落魄文学青年不得意的模样,因此说这句话的人,其实是带有点饱读诗书但落魄不得意的味道的。
2
这句话乍一听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它其实经不起推敲。它隐含的命题是这样的:我们听过了很多的道理,理应过好这一生。
试举一个角度来分析分析这个命题。
以我们熟悉的“学习”为例。我们学一样东西,从“知道”到“做成”距离不可以公里计,这里面可能差了十万八千里不止。
在这里面,我们经常会提到这三个层次:“道”、“体”、“用”。
“道”是理论,理念;“体”是策略,方法;“用”是技术、技巧、具体的做法。“道”用于指导整体行动,“体”是实现目标的方法,策略;“用”就是执行层面了。一件事情做成做不成,并不在于你理念有多先进,理论有多熟悉,或者说不仅仅在于此,没有方法、不懂方式,没有技巧,也是会把一个事情弄糟的。
回到原命题上,题中所说的“道理”,或者说我们经常所说的道理,按上面的层次得归入到理论、理念的层面,光知道原理,不知道怎么执行,当然就过不好这一生嘛,这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么?
所以,为什么知道那么多道理,我们依然却过不好这一生?
如果这是个疑问句,就可以这么回答,你知道的道理没有针对性,不解决实际问题,你当然过不好这一生了。
3
知道了很多道理,就理应过好这一生,这其实啊,是个书生的幻想罢了。
在我们古时候,文人或者寒士,苦读诗书,只要考取功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从此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这一辈子就算过好了。
现实生活可不是这样的。
现实生活中有种种复杂的问题,生活上的,事业上的,有关爱情的,有关亲情的,有关友情的……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还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人生课题。
这各种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非一些放着四海皆准的“道理”能解决的。
4
很多喜欢文学的人,包括我,年青时候都受过很多文学作品的影响。听过里面有很多的道理,因为“看上去很美”,潜意识还会受到文学作品里一些观念(“道理”)的影响。
但有些道理吧,就听听罢了,如果真用来指导人生,那就傻逼了。
比如许多人都很喜欢的张爱玲,她的作品很美吧,文笔一流,女主那人生,叫一个跌宕起伏,对人物刻画也是入木三分,看着非常过瘾。但如果真有那样的爱情观,在生活中做成了那么的女主,那真是够悲催的。
还比如我们经常提到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婚姻也罢,生活也罢,人生大抵如此。”很深刻的见解,深邃且富有文学性,太他妈有道理了。
为什么这么好的道理,我们知道了,还处理不好我们的婚姻呢?
说到这你估计会哑然一笑,觉得这个提问非常滑稽。是的,文学和生活本来是两码事,适合于文学作品的,可能完全不适合于生活。
围城的这个道理,对于生活来说,太消极了。一段婚姻过成什么样,很大程度上是两个人努力的结果,预先接受了一个消极的道理,自证预言,甚至因为这不敢结婚,那不是傻逼了嘛。
5
回到原命题,“为什么知道那么多道理,我们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那是因为:
1、你知道的道理可能是错的,错的道理用来指导人生,那不就南辕北辙了嘛;
2、退一步说,你知道的道理本身是对的,但适用的范围不对,你把应该用在文学作品上面的,用在了生活里;这也是一种错位。
3、再退一步,你知道的道理是对的,适用的范围也找对了,但仅“知道”不够啊,“知道”了道理就能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过好这一生,这未免太便宜了。